寄托天下 | 2018-03-14 10:50 | 我要评论 | 浏览18084次 |
【写在前面】
《我的十载美利坚》是2018年美版的一个系列采访活动。通过采访一批十年前到达美国留学的朋友,听他们讲述美国的故事,讲述他们对于美国学习、生活、工作,以及是否应该转专业,是否应该回国等等问题的看法。
这个系列来源于三年前我们一个相关的活动。当时采访了十几位08年左右留美的朋友,让他们各自讲述了自己的生活和对留学一些问题的看法(合集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整整三年过去,其中很多位生活也朝着各个方向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和他们聊的时候,萌生了回访的想法,也收到了受访者的积极响应。对于他们来说,向你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和人生经验,也是难得的体验,更是一种薪火的传续。
或许,下一个十年到来的时候,就是你在这里向十年后的飞友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本专辑已发采访请见汇总贴:2018美版大型访谈活动-《我的十载美利坚》
http://bbs.gter.net/thread-2151215-1-1.html
初识L君,或许是在我读本科即将毕业,快要留学到美国的时候。L是我同专业的学弟,敏而好学,谦虚而恭敬,又有点大男孩的羞涩。我们在学校附近的肯德基里畅聊出国的一切,我的眼睛里可能闪过了很多22岁对未来的畅想,他的脑海中或许也生出了很多神往。
一转眼,那个肯德基里出神的听我唾沫横飞的男孩,已经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走过了美国的很多山川,拍摄自然风光和动物更是一流水平,也在不断的辗转中向上攀登。不变的,或许是他话里一点点的羞涩,还有爽朗的笑声。多年的生化实验折磨,也未曾让他失去乐观的天性。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品味他这十年。
他三年前接受我采访的内容,请参见该贴:【人在美国之十三】采访生化逗比博士后
http://bbs.gter.net/thread-1810633-1-1.html
【以下是采访正文:】
1、能否请你介绍一下,从2015年初到现在你的经历?回首这三年,是否和2015年时候的期待一致?发生了什么无法预计的改变吗?
能拍续集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但一定说明制片依旧还有两把刷子能忽悠人。很惊讶三年过后竟然出现了回访,说明这个版主还稳稳的坐在版主的位置。嗯,够不容易,恭喜一下吧。另外新同学也加把油呀。
为了不自己打自己脸,我又仔细回看了一下当年写的东西,很难相信当时的笔法竟如此轻浮随意,回想一下大概因为当天的实验结果还不错就要起飞了吧。不过这次我决定要正经一点。毕竟3年过去了,我成长了也成熟了现在是个成年人了。
不过话说回来,我强烈抗议上篇采访的题目。逗比用在堂堂博士身上合适嘛!?难道不能换成幽默嘛!?真是的。
说正题吧。
博士后做了两年半,我现在换地方了(注:L君在纽约读了博士,并在纽约做了几年的博士后)。搬到了加州,如今在大学里做project scientist。总的来说是按计划来的,当时我也说过,不能把博士后当成工作,你做博士后的目的一定是以此为跳板并且在不长的时间里跳到一个更接近你未来职业规划的位置上。虽然现在我没觉得这个scientist就是我的最终归宿,可至少title上稍稍向前进了一步吧。
2. 请你谈谈找postdoc和找工作的感想吧
因为大家情况各不相同,我就不从技术上剖析如何做好学术或者找个工作了。我倒是很想聊聊对于走不同道路的看法。先说进工业界吧。干我这行的,其实想进个biotech的公司,只要方向match了,其实不难。可是关键你要有绿卡。去年我也面了不少,电话到最后一轮,都会无比尴尬的挂在HR上面,毕竟H1B办起来相当耗时间,没有公司愿意等你半年才入职。所以我的意思是,做两三年博士后拿到绿卡,其实选择还是很多很多的。专业不是坑,身份才是。(注:我十分赞同L的说法。美国最近十年来外籍人士找工作总体上越来越难,没有绿卡,很多公司不愿意招。所以为了曲线救国,很多中国学生去做博后,在过程中申请到绿卡,然后找工作就容易多了)
当然即使这样,我现在对进公司的兴趣也不是很大。虽然工资算得上中产,可是你的职业发展也基本就定型了。进公司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你还是要在一线做实验然后每周向supervisor汇报。这本质上跟postdoc没区别。而且如果公司不是业界大牛,layoff会像一颗定时炸弹一直伴随你到退休。对的,美国的合同没有一点制约性,要走要留都是一方面就可以决定的。所以啊……我可真不想在50岁的时候又落到劳动力市场上寻找下一个饭碗。
留在美国走faculty的路也不是想象那样。我还是说化学生物医学这个大领域。如果能找到高校tenure-track的位置,辛苦熬几年还是有意义的。然而现实是,大部分医学院的position都是soft-money based的,就是说如果你的实验经费续不上了,你就要走人了,哪怕你的title是full professor。因为我的博士后是在医学院做的,所以看到了太多四五十岁的PI依然天天为各种grant焦头烂额,甚至违背了做科研的初衷。生存的重压之下,science的美好可能会撕扯的面目全非。我不喜欢那种没有life的生活,即使顶着professor的头衔。
说来说去,我怎么这么负能量啊!那出路在哪里啊!!!?
回国呀。
哈哈 意外不意外。
不过讲真,这两年身边的朋友回国的越来越多(注:回国的经验和体会,还会有另外一位采访人讲述,稍后发布),即使现在没有,大多也都在伺机而动。如今愈发炙手可热的青千项目就像风投圈里无处安放的热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少壮派科学家义无反顾的买下返回中国的单程机票。虽然国内的科研圈依旧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病,可是向世界顶级科研环境发展的趋势谁都不能否认。更何况,回去独立领导实验室,伴随着角色的转变,你才会真实的感受到科研变成了智商密集型的也许也更有意思的一份事业。
再多扯两句,其实抛开搞科研,我的几个在IT圈和银行金融界工作的朋友也无不寻觅着国内的机遇。毕竟,职业发展上的瓶颈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layoff是所有公司雇员绕不开的话题。
其实说回国,谁都会有些不舍。有人留恋自由的舆论,有人留恋新鲜的空气,也有人留恋飞机帆船打猎露营等等等回了国就不太能有机会玩得到的户外,可是,回了国并不代表就再也出不来了啊。我的好多朋友,我发现,他们回国之后好像变得更加自由的往返于美国,这种境界让我羡慕不已。
身未动,心已远。我可能随时收拾起行囊,就回国啦。
3. 从你出国开始到现在大概有10年了,你觉得你的十年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够为现在留学出国的同学们提供什么参考?这十年你是否体会到了留学的变化,或者体会到了美国整体环境的变化(比如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科技等)?
2009年初秋,我去学校报道的时候,百老汇大街上一家家服装名品店让我目不暇接;2017年,几乎不逛街的我随意走进一家店铺,依然可以指着一处熟悉
的角落回忆起8年前陪我一起逛街的哥们。住在节奏之快如纽约,你还是惊讶8年后可以在学校门口的同一家咖啡店买到同一款咖啡;你也发现今年系里的新同学依然热衷于光顾当年师姐向我推荐的那家中餐馆,点上一份同样的lunch special也只多了一美元。我甚至觉得,20年后我再来纽约,也能闭着眼摸进小巷子里那家还在营业的酒吧。可是,回到我生长的土地上,满大街的二维码无数次让我付钱结账的时候手足无措,更别提想要打车或者解锁一辆自行车的时候了;城市里到处是拆迁改造中的尘土飞扬,高楼大厦之间我也已经认不得家的模样。所以啊,你要是问我留学申请的技术和策略,我早就无能为力了;可是你要是真到了纽约,我还是可以很荣幸的给你指一指100年没变的地铁要如何坐。
4. 最后,不论你现在身处何方,做什么工作,你觉得美国的这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带给你的最多的是什么?是一份本领,心态,财富,还是阅历?它是否给了你十年前想要的东西?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留学美国吗?
二十岁到三十岁,人生中最无价的十年,几乎都挥霍在了美利坚。庆幸也好,后悔也罢,都是人生无可承受之重。生活是公平的,不在于哪里,而在于你怎么对待它。它可以给予你想得到的一切,却也可能剥夺掉脆弱的初心。我遇到过天天焦虑痛苦的海外学子,也遇到过当年错失出国机缘现在却财务自由随心游走于中美之间的老同学。生活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生活是用来热爱的,就在当下。
----glycan(注:应L君要求,特在此署上他的寄托ID)
【后记】
L君听说我还在混寄托,十分惊讶。在寄托的十三年来,见证了一批批的学子飞跃重洋,从学生变成职场人士,或者回国,也有的组建家庭。不论境遇如何,寄托都为我们的人生开启了崭新的篇章。谨以此文,献给L君和我的十年。也祝L君和他的美妻生活顺利。
【下期预告】
X大牛,本科毕业后在美国顶尖光学专业留学,现为博后,立志成为美国大学faculty。敬请期待《我的十载美利坚》之二:X大牛通往Faculty之路
本文版权归寄托天下论坛及wang_come_on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