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载美利坚》之五:亚马逊女强人D姐
寄托天下 2018-03-30 16:58 我要评论 浏览20500次

【写在前面】   

   

《我的十载美利坚》是2018年美版的一个系列采访活动。通过采访一批十年前到达美国留学的朋友,听他们讲述美国的故事,讲述他们对于美国学习、生活、工作,以及是否应该转专业,是否应该回国等等问题的看法。 
   

这个系列来源于三年前我们一个相关的活动。当时采访了十几位08年左右留美的朋友,让他们各自讲述了自己的生活和对留学一些问题的看法。整整三年过去,其中很多位生活也朝着各个方向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和他们聊的时候,萌生了回访的想法,也收到了受访者的积极响应。对于他们来说,向你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和人生经验,也是难得的体验,更是一种薪火的传续。
   

或许,下一个十年到来的时候,就是你在这里向十年后的飞友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本专辑已发采访请见汇总贴:2018美版大型访谈活动-《我的十载美利坚》

http://bbs.gter.net/thread-2151215-1-1.html


~~~~~~~~~~~~~~~~~~~~~~~~~~

    D是我大学同年级的美女同学,学习的专业是自动化这类的,虽然和我专业方向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大一入学的时候英语分班到了一起,从此开始了我们至今14年的友谊。D的身上有一种非凡的气质,完美的将女学霸、萌妹子、小逗比、女汉子和八卦女等等不同造型的标签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股无法名状但又不会认错的特殊气场。她带着这样的气场,从我们的本科学校到了清华,又从清华到了纽约读书,然后到了亚马逊工作。看着她一步步走的扎实,升的越来越高,我们作为朋友自然是十分开心的。

    上次见到D还是三年前去美国的时候,我们几个大学英语班的小伙伴一同在纽约重逢。几年不见,但是仍是熟悉的大学的味道。时光自有分量,距离也会带来疏远,希望我们几个在奔四的路上能够不忘彼此。

    D在三年前接受我采访的内容,请参见该贴:【人在美国之九】采访商学院朋友

    以下是采访正文:



1. 能否请你介绍一下,从2015年初到现在你的经历?回首这三年,是否和2015年时候的期待一致?发生了什么无法预计的改变吗?


应王大牛之邀,给三年前的帖子写个回访,多谢王大牛百忙之中还记得当年一起来美的小伙伴们,哈哈。写之前我也先去看了一下当年的采访以防打脸,不禁被当年自己的成熟深深地感动了,难道我这三年没啥进步?! 果然人哪,BB的境界很早就有了,燃鹅行动的境界,引用一句歌词,“这辈子修炼不成,下辈子继续吧你”。


言归正传,我自14年夏天毕业后一直在亚马逊工作,所以和三年前的期待基本一致。哦,唯一的插曲是H1B华丽地两次都没有抽中然后被公司派去卢森堡插队了一年(注:D应该是毕业后用F1签证的OPT在美国先工作了两年。OPT结束后需要转换成在美国的工作签证H1B,申请这个签证的很多,但是每年颁发的数量有限,所以是要抽签决定的。如果没有抽到,那之前的签证到期了,就需要离开美国。)...16年底又搬回了西雅图(注:在欧洲的时候应该还可以继续抽,后来抽中了吧。。。)。这段经历嘛,现在看喜忧参半。欧洲那个美啊,但过惯了美帝便利生活的人在面对欧洲人民的效率有时候也很抓狂。在卢村的一年结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也学到很多lesson,以后回想起来也该是一笔财富。


2. 请你谈谈在美国大公司工作的感想吧


转眼已经在公司摸爬滚打三年多,由菜鸟变成了大菜鸟。借这个问题正好总结一下,希望能够对想去公司发展的同学们作一个参考。


我对这几年经历的总体评价是正面的,学到了很多以前在学校想都想不到的东西,这点没啥说的,美国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世界领先的,聪明好学的寄托小伙伴们一定不会错过这些资源。但是毕竟没有人从学校出来后还只想着学东西,大部分去公司的同学还是想借公司的平台创造更多的价值,谋求更好的发展。下面侧重这方面说说。


凡是读PhD的同学快毕业的时候都有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选择,就是去academia还是去industry? 我自己也小小地纠结过。去学校的种种好处不说了,版上肯定有很多学界大牛都背书过了,好多人想去业界又犹豫不决地原因有一个:觉得公司关系复杂,不够稳定。有没有这种情况,有,越是大公司越有。公司大了之后有很多公司发展策略方面的东西,Junior的员工信息有限很难把握大方向,所以觉得稳定性不够。还有就是觉得公司各种人心难测,背后捅刀比比皆是(尤其职场剧看多了。。。)。这两点其实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


与大家印象中公司越大越养老的情况相反,越是在大公司越是需要发挥主动性,需要自己去找信息,build connection/visibility. 公司规模小的时候后天天在生死边缘,一堆人盯着你要做好事情. 大公司由于各种业务比较成熟,可能混上半年都没人care,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至于人际关系,我反倒觉得相比学术界,公司的人际关系更简单一些。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说到底是跟利益挂钩的,所以还可以分析,私人感情很少长期起作用。再着就是公司到底是盈利的地方,最后还是实力说话,当然这个实力包括做事的实力,沟通的实力,撕X的实力,推销的实力种种,最后看综合。再有一点就是心态,也就是你以后的manager老会提起的expectation management, 如果期待进入职场后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充分发挥实力,那八成每天都在想自己为啥老在一些破事上浪费生命,但是如果你把每天处理这些破事当作发挥实力的一部分,是不是就好受多了,偶尔哪天没破事还会心情特别好。


最后对想在美国发展的同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英语要说好,英语要说好,英语要说好。可以沟通做presentation, professional proficiency就够了吗,不够! 你要别人buy in idea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啊,要跟人花样撕啊,后面这些才是关键哪。(注:这一点和我们下期发布的Z的职场体验完全一致


有没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有! 说没有的人肯定是活在自己的bubble里。但是有又怎么样呢,一把牌也不能全是王炸吧,要赢牌还是得看综合策略,外加一点运气。


美国行业的兴衰。。。这个命题太大了,回答不了。。。我的感觉是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还是很繁荣的,听一些来美国很久的同学说美国好多传统的行业确实没怎么增长,据说美国人民的平均收入跟1999年相比没啥大的变化。


3. 从你出国开始到现在大概有10年了,你觉得你的十年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够为现在留学出国的同学们提供什么参考?这十年你是否体会到了留学的变化,或者体会到了美国整体环境的变化(比如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科技等)?


代表性没有吧,每个十年都有自己的特点。王大牛您的问题都好大。。。我没感觉有太大的变化,要说有的话就是美国经济在复苏周期内,房价上涨,Dow Jones比2009年翻了三倍。当然地区和行业的差别很大。


4. 如果你已经留在美国了,你觉得融入美国社会,在美国安定的生活下来,十年的时间够吗?美国的什么让你决定留下来?


这个因人而异吧。我觉得在现在出来的小朋友们应该很少有融入的问题了,或者说融入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要问能不能喜欢上美国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能。说实话美国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适应,因为全世界的东西都有,玩乐设施又多又便宜,风景也好。在国际文化强势的地区,还真不一定是谁融入谁。我没有决定留下来,只是现在在美国生活,将来也可能到别的地方去生活,现在都国际化了。


(注:美国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我们看到的美剧和电影,以及美国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之间往往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出国留学的同学有一半会去到美国很小的城市,在那里体会到的美国文化往往会更宁静和厚重,不像大城市那么多元化和躁动。


5. 最后,不论你现在身处何方,做什么工作,你觉得美国的这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带给你的最多的是什么?是一份本领,心态,财富,还是阅历?它是否给了你十年前想要的东西?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留学美国吗?


这十年是我的成长和生命的一部分,在哪里都会过去。 我十年前想要的东西就是成长,我得到了,我现在想要的东西还是一样。如果让我重新选,我还会来美国。而且如果可以重新选,我果断quit PhD提早五年加入亚马逊啊!哈哈,开个玩笑,我从来没想过quit PhD, 是我目前为止做的最好的决定之一。就说到这里吧,果然BB的功力不减当年,至于行动的境界嘛,我在和大家一起努力呀!


最后谢谢王大牛组织这次回访,你是我认识的人中最真诚地热心公益的人,我很为你骄傲。(愧谢。。。)


【后记】


亚马逊是个好公司,不仅在研究用无人机派送,还出了很多很赞的剧集。最近听说打算用10亿美金拍《三体》,不知道D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消息。话说京东和亚马逊的风格十分类似,都是自营产品很多,而且有自家的货运团队,也在积极扩展会员制(京东叫什么plus,亚马逊是prime)。

和D同一批的我们英语班有四个小伙伴,分别是D、Z和C。DZ是两个女汉子,C是一个男汉子。Z和C的故事我们接下来会慢慢看到。


【下期预告】

Z老师,其实不是老师。她从媒体专业本科毕业,到美国后转而学习数据分析,现在是一位咨询公司的职场女强人。她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分享的干货满满,敬请期待。



本文版权归寄托天下论坛及wang_come_on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