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 2016-09-08 12:19 | 我要评论 | 浏览3280次 |
昨天去系里和几个师兄聊天,发现自己真是要垫底的节奏,心情郁闷,来吹个水。
Proposition 1. Writing is VERY IMPORTANT.
我怎么觉得之前完全没有人说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对经济学和政治学有比较好认识的人都和我说过这个事情,英文写作。这完全不是GRE AW写到5.5之类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多写、改、再写、再改……我自认为到美国待了2年英文写作进步了不少,和老师coauthor的时候,只被最后分配到写Data和Research Design部分(最死板无创意的部分),最后依然被改得满篇红。
鄙人本科在中国最好的英语系之一念得本科。曾经还对英语比较有自信,现在再也没有这种错觉了。
长期来看,英语写作能力限制着你的发表。同样一个东西,NB的人懂得怎样frame它,使得其能够得到最好的反馈。这是writing难的地方。说实话,很多数学、计量之类的东西,咱作为中国人,上完game theory/econometric的sequence然后再练练,出成果还是不难的,但是writing属于是很多人5年博士读完都没有啥进步的(我老师经常和我吐槽自己的某些过去的博士生就是如此)。
不过感觉也不用刻意上写作课吧。买本叫做elements的书,然后每篇自己的term paper都打印出来改上三遍再交,如此循环往复,可能会有收获。(个人体悟)
Proposition 2. Presentation skill helps.
虽然说在申请阶段没人会在意这个事情,但是我自己回想过去,发现做presentation这个事情真心帮到了我不少。我在硕士一年级的时候,上我导师的发展经济学。当时我因为数学背景差(注意我本科读的英语系)我导师当时还不太喜欢搭理我,还被暗示说如果觉得跟不下去可以退课。直到做presentation,我去吹水,展示的是林毅夫老师的《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先有英文版的,JEL还有书评)。比较巧的是,我导师和林老师是旧日好友(合作作者),我老师开始对我有好感。之后他想写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便主动邀请我一起写,我说“吼啊!”
我自己想起这件事,总是感叹自己运气太好。往往中国学生长于技术,不擅长表达,所以偶尔有一两个能说清楚自己想法的中国学生,往往会很受教授欢迎。和writing一样,吹水能力高也是本事,它对于你的工作有杠杆效果。你做得东西好不好,关键是看你能不能说服别人你的东西好,这就需要你写得好、吹水吹的好,当然东西本身也必须不差才行。
Proposition 3. Never believe that you know the equation/magic of a successful application.
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做《Luck》,作者是Cornell的经济学教授Robert Frank。前半部分就是在吹水一件事,他的博士申请、评教职、发文章都是运气使然。我想说的也是这个事。有时候你会以为你知道一个比较好的申请是什么样的,但实际情况是,you never know。唯一我个人觉得比较靠谱的说法有三个:(1)GPA和托福要过线,这是硬杠杠;(2)数学课请有实分析(如果你申Econ的博士的话);(3)推荐信比你想象的还重要。哦,再加一个吧,(4)你的essays、personal statement之类的东西,请保证没有语法错误、格式美观,然后就行了,因为它不重要。除了这几样大家多少都知道的、基本形成共识的东西以外,很难具体说什么东西关键、什么东西不重要。而且就算是以上提到的东西,你也不知道会怎么产生影响。比如推荐信。我个人的情况是,根本不知道NYU录取委员会主席和我导师以前是基友。我导师也不知道他在委员会里。So, again, you never know... 这就回到之前说的那个事情了,任何时候,对任何人、场合、工作都有认真的态度,特别是presentation,认真对待它们,你根本不知道它加上一个关系网的东西会产生什么影响。比如我事后想起来,我的录取大概有这么一个微观机制:
我做了一个presentation——我的导师觉得我还是个东西然后带我飞了一年——我导师和NYU的一个教授是基友而后者刚好今年在委员会——我被录取了。
然后,你会发现,数学课、计量、GRE这些东西没有直接进入这个微观机制,它们只是间接地影响了我而已。而在我做那个presentation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之后发生的任何一件事。这算蝴蝶效应吗。
Proposition 4. Be nice to everyone.
昨天和系里师兄吹水了一下午。我间接证实了自己的一个想法。是这样的。你可以很牛逼,有想法,但是请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可以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人,自己将来要去做大事,然后对谁都爱答不理、一副傲视群雄的样子。社会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个特别注重吹水的行业,而吹水的一个特点就是,你要让同行认可你吹的东西。千万不要以为你做的东西是科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别人都是bullshit……学术圈也有社交,而且其重要性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重要。《Luck》这本书里Frank介绍了前联储主席伯南克是怎么做人的(在普林斯顿当系主任各方都不得罪、特别喜欢赞扬别人、朋友多……),别人的学术也做得不错啊,政界也混得开。你不一定要走旋转门,但留学术圈也是一个道理。因为我记得之前认识的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的倾向,觉得学术圈就是闭门造车,所以单独提出来说这个事情,我个人的看法是,多交朋友。一篇社会学的paper推荐给大家“The Significance of Weak Ties”,多认识人、留下好印象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结一下:本文吹水的都是一些long-term的东西,可能短期内不见效,但是个人觉得是填补了本论坛里在这一领域文献的一个空白吧。最后再声明一下,本文是吹水文,毫无技术分析的成分,不具有因果机制,而且都是我个人非常浅陋的看法,请带有娱乐性质地看待我所谈到的严肃话题。
原帖作者:reedlei
原帖链接:http://bbs.gter.net/thread-2036067-1-1.html
©详细内容版友讨论请看论坛原帖,本文文字内容版权归寄托版友“reedlei”所有,不代表寄托天下立场。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