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C教育硕士总结,附求职经验分享
寄托天下 2016-04-22 16:47 我要评论 浏览12016次

1461314461519360.jpg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写在即将毕业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温村的日子,与在加村奋斗的小伙伴共勉

这是我来温哥华的第16个月,这个4月终于在2门课3份工作(一个work-learn, 一个practicum,一个internship)的疯忙以及投简历-等面试-等结果的无限焦虑中落下了帷幕,总算也是有了还算比较满意的结果。这个硕士马上就要读完了(还差夏天再交一篇paper),虽然是坛子里大神们看不上的教育硕士,但也是时候提笔总结一下这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啦,代表14年这一批出国党冒个泡,我们还活着,嘿嘿嘿。

关于积累工作经验
就从同学们最关心的找工作开始吧,加版很少有CS以外找工作的帖子,我就抛砖引玉,分享一下自己这个苦逼文科生的求职经历吧,由于还没有正式毕业,所以谈的都是如何在就读期间积累工作经验。

文科生找工作有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文科生找工作有多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就是我开始项目之前给自己做的思想建设,所以积极积累工作经验是我的top priority。从15年我初来乍到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积极的投简历了,1月到3月一顿海投基本都是打水漂(投的基本都是校内的学生part-time职位以及校外办公室entry-level行政),除了两三个以失败告终的面试外一无所获——可见有本土工作经验真的很重要,所以从无到有的过程往往是艰辛的。这段时间我也想过打打工缓解经济压力,最终因为太诚实的告诉老板没有经验,连端盘子当导购的机会都没有找到(捂脸,所以想打工的同学你懂我要说什么了)所以我就只能好好念书了,好忧伤。

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开始有了一线转机,我导师问我有没有兴趣做研究转MA,虽然深知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但还是很客气的告诉导师转MA我有预算的限制,但是可以试试做研究,然后导师就让我进组帮她“打打杂”,其实是有机会参与一个SSHRC项目,但是我很不争气的失败了,因为实在静不下心。算了,我还是老老实实找工作吧。时钟到了三月底,学校开放夏季了work-learn职位的申请,就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兼职岗位,有点勤工助学的意味,我也是卯足了劲一通海申,这次的申请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竞争的激烈!刚开始看到洋洋洒洒几百个职位开放还暗自窃喜,这么多机会,总能捡到一个吧,但是事实是职位有几百个,但学生有多少万呢?即使是一个入门级别的assistant工作也是至少收到上百份申请,据不具名小道消息UBC筛选简历大约是20封选一份面试,面试也是又要面试又要笔试,相当正规。据我观察,每个职位平均面试5-6个候选人,所以找一份work learn也得百里挑一,不是易事。幸运的是我还是拿到了3个面试,最终锁定了一份summer job,带针对国际高中生的summer program,工作还挺轻松的,终于不是空白简历了。冬季学期开学前我又申请了一轮work-learn,还是差不多三四个面试锁定一个职位,在计算机学院做graduate program assistant,就是给小米当助理,主要做admission,其实就是大写的打杂,但好歹是8个月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付付房租我也是非常感激了。

有了以上的经历,本土工作经验终于不是开天窗了,磕磕绊绊了凑够了一年的part-time,但是全部都是supporting role,竞争力明显不够,于是16年我一边做着work learn,一边注册了学校的practicum课在学校一个国际生奖学金项目做experiential learning coordinator,帮他们做了一套newsletter,这样至少可以有些portfolio拿给未来的雇主看了。但我所有的本土经验全都是UBC的(除了之前也有兼职教过英语,但时间很短),觉得整个人都活在UBC bubble里了,于是我通过networking在一个NGO找了一个internship,丰富一下简历(虽然也就是一行字)——所以就有了开篇说的又要上课又有三份工作的苦逼经历了。

至此我的简历里企业,政府,NGO,高校的工作经历都齐了,国内的和本土的都有了,面试时发挥的余地大了很多。毕业之前又申请了最后一轮work learn, 这次有四五个面试了,而且开始面试一些非assistant职位了,幸运的是这次签下了一个夏季全职工作,职位是project manager,设计一套在线课程,终于有一份专业工作了,收了无数拒信之后(能写100份拒信不带重样的我),我也傲娇了一回,拽拽的decline了几个面试邀约,这个feel倍爽。离收支平衡更近了一步。感恩感恩。

其实大多数学校都会提供很多社会实践机会,比如UBC除了work learn,还有很大型的peer program, 各种各样的volunteering机会,外加每个学院自己的TA,RA,GAA职位。在这里鼓励大家做好功课,有的放矢,积极申请。

2016年下半年度主要目标:
6月拿下学位(这是势在必得)
9月拿下工签(这也是按部就班)
12月之前找到正式工作(这就叫wishful thinking吧)
*而且要接妈妈过来度假了呢,好激动(我才不会告诉你们我这个屌丝哪里都没去玩过呢)

发这个帖子也给自己赞赞人品,毕竟在校内工作是1.0难度的,找真正的全职工作是2.0难度的,如果侥幸成功回来给大家汇报。今天就写到这里了,大家有什么想了解的请留言,关于生活、学习、求职,职业规划都可以,有时间的话我会回来更新帖子。
===================================================================

4月22更新——关于职业规划
很多同学可能都在纳闷,你说教育硕士出来能干嘛呢?我必须严肃认真的再次告诉大家,没人是真正“依靠”这个硕士学历去找工作滴,这是个锦上添花的extra value(来读这些学位的local多数都已经有几个学位在手了,并且都在职,这个学位可能是他们PD的一部分或者真的是因为兴趣使然,我见过PhD来读的,也见过快退休的老奶奶来读的,加拿大人就是这么爱“读书”),没有雪中送炭的神奇作用。找工作靠的就是工作经验,全职的工作经验,Professional工作经验,尤其是本土工作经验,大四半年实习不算哦,真真的。所以真的强烈不推荐本科毕业直接出国读教育硕士,这不是一个tech degree,没有工作经验是很致命的,一来上课探讨的很多话题可能都觉得很难与之产生共鸣,二来毕业以后很难找到有良好发展空间的工作。这么说吧,国内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各行各业,找到各种有意思的机会,但这里B.A. in English literature/linguisitics基本不会是最终学位,多数学生会继续深造,比如读B.Ed当老师,读一个Business的硕士进企业,还有很多会去考law school。所以本科英语,然后直接读个教育硕士,真的没有什么就业空间,做个最entry level mimimum pay admin都要挤破头(P.S,拿最低工资是不够生活的,绝对不够)。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多少经验才算够?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定要说的话,我会建议至少三年。为什么呢,一两年的话,资历太浅,很少能看到晋升什么的,如果有频繁跳槽就更打折扣了。那是不是有五六七八年经验就高枕无忧了呢,也未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工作经验要dynamic,举个例子,一个做了十年前台的和一个做了三年consulting的比未必有优势,一来雇主会怀疑你是不是足够adaptive,是不是fast learner,二来面对很多behavior-based interview的时候,可能也会很难举出恰当的例子。所以,质比量更重要。

在这边待了一年半,身边的毕业生有毕业就打道回府的,有找不到工作打包回国的,也有找到高大上专业工作就业移民打包解决的,也有为了移民接受底薪工作的。所以真的要know your strength,然后manage your expectation,虽然很难,并不意味着绝望,事在人为嘛。下面给大家分享我是怎么规划未来的就业方向的,职业规划是一个非常私人的过程,所以仅供参考啦。

结合自己的工作背景、学历、经验兴趣,还有薪资前景,我给自己找的就业方向大致如下,也开始积极寻找合意的机会,终于告别了揽进碗里都是菜的海投:
1. 进高校做learning and development,主要投高校的professional and managerial position。除了读书前真没觉得高校能有什么有意思的职位,觉得除了faculty就是行政,出来了才知道有很多不错的职位,student development也是大有可为的。
2. 靠原先的工作经验去做政府、机构、企业的项目管理相关职位,或结合硕士的Adult Learning背景往Human Resource方向靠,做training,talent acquisition等
3. 改行:我shortlist了一些本土比较热门的行业,然后去投这些行业的executive assistant作为进入这些行业的跳板

对于方向3,上个月我投了一个地产开发商的总裁助理,投完面试第二天收到面试邀请。公司在高贵林,因为约不到好的时间我最后是早上8点到高贵林面试的,我会说我5点就起来了,7点在downtown east side转车的时候身后露宿的流浪汉们都还没起床嘛。。。后来又是面试,又是笔试,又是展示portfolio,我感觉老板们对我相当满意,但是第二周收到的是非常nice的拒信,大致意思是我们最终还是决定把职位给有地产经验的candidate了,前面说什么来着,本土经验,相关经验是最重要的,隔行如隔山。反正是拒信,我就没回,没想到老板有跟了一份信,大致意思是your application is very strong,这次太遗憾了,我们后期还有不少职位要开,希望你申请。瞬间感觉还蛮温暖的,其实我也不是很弱,虽然这个社会winner takes it all,排名第二就拿不到职位。

对于方向1,上个礼拜试探性的投了学校的一个正式职位(salary 50k-70k),没想到这个礼拜application window closed之后居然马上被shortlist收到面试邀约了。之前参加学校career event的时候和相关人员聊过,UBC的正式职位基本每个都会收到超过200份申请,每份申请大概只会被scan10秒钟,竞争激烈到简直残酷。听过英语为母语的校友分享说她们当时投了20+份都没拿到面试,所以能拿到一个面试邀约真的让我倍感意外,瞬间对自己也有了那么一星半点信心的小火苗。我觉得,我一定可以找到工作的。

投两个职位拿两个面试,也算是给我的求职季开了个好头,感悟主要有三点:1. 工作经验是重中之重,我简历上学历就两行,本科一行,硕士一行,别的全是工作经验;2. 如果雇主想面试你,会第一时间联系你,如果想录用你,也会第一时间给结果,所以千万不要等结果,等得越久越可能是失望,面完就当fail了,keep looking,继续找;3. 广大文科的小伙伴们,我们的人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事在人为,我弱弱的背景都能拿到面试,大家也要不抛弃,不放弃。

PS:未完待续


原文作者:J_Yo

原文链接:http://bbs.gter.net/thread-1969607-1-1.html

©详细内容版友讨论请看论坛原帖,本文文字和图片内容版权归寄托版友“J_Yo”所有。未经原作者允许,谢绝其它平台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