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眼前事:2015 JD Berkeley申请总结
寄托天下 2015-05-26 11:29 我要评论 浏览8541次
现在15 fall的申请已经落下帷幕,自己从寄托收获良多,写此总结,回报寄托。

我的申请结果:
Admitted: Berkeley, Michigan, Northwestern, Cornell, Georgetown and UCLA 
Waitlisted: Columbia, NYU, and Virginia 
Rejected: T3 + Chicago 

如果感兴趣,可以看我的LSN: 
http://lawschoolnumbers.com/UMIUMICHAN 

最终要上的学校:
Berkeley School of Law 

我的背景:
LSAT: 162; 168; 166 
国内本科, journalism, top 5 percent (Superior) 
美国研究生
在美全职工作
国内媒体实习;外媒实习;国际组织实习
发表新闻/校报byline若干

首先,寄托上有很多大牛,而我自己的背景和数据都很普通,申请的结果也不是最好。写这篇文章,只是希望给后来者一个参考,也是对自己的一份总结。

-- 关于LSAT

去年此时,我最关注的就是LSAT。首先关心的是LSAT和申请结果的关系,其次是如何能把LSAT考好。

首先,前辈们的教导是没有错的,法学院非常clear-cut。LSAT绝对是重中之重。大家从我的申请结果也可以看出来。所以一定要考好LSAT。

我考的一直都不好,LR一直都很烂,所以我绝对不是well positioned to answer第二个问题。我自己考了三次,第一次知道还没怎么好好复习,第二次其实觉得准备得很充裕,但考的时候时间还是来不及。第三次当时也很纠结,最后匆忙准备了一个月,考得还不如第二次。 只有两个小小的点,在我自己亲身体验之后,clarify一下:

- 关于LSAT 考试的次数: 前几年,大家不建议多考LSAT,但这几年大家普遍发现,LSAT考两次到三次都没有很大影响(据说除了个别学校);
- 但是,多考LSAT,尤其是第三次考的时候,一定要有很大把握自己能够提高,找到之前的问题,能确定这一次会不一样。


-- 关于选校 

我当时是准备把T14都申请一下,外加两所safety school (UCLA和Texas)。后来发现Penn和我的过往轨迹实在不符合,所以就没有申请。Duke需要托福成绩,而我的早就过期了,所以就withdraw。后来Texas还没有出结果也withdraw了。


-- 关于申请流程

我是 2014年六月份第一次考LSAT,十月份第二次,十二月份第三次。

2014年暑假回国回学校开成绩单,请本科老师写推荐信,让LSAC认证本科和研究生成绩。

2014年十月份开始让美国教授和老板写推荐信,自己草拟PS,改resume等等。

2015年一月份finalize,递交申请。同时去西北on-site interview。 

2015年二月份Georgetown alumni interview。

2015年二月份被Berkeley Faculty Review,交了LOCI,二月份被录取。

2015年三月份被Columbia Held,交了LOCI, 四月份被reserve (相当于waitlist)。

2015年四月份被NYU waitlist,交了LOCI。这两个学校都没有消息,所以我估计就上Berkeley了。


-- 关于申请的每一个环节

1. LSAT: 重中之重

2. GPA: 应该也是比较重要。国内本科的话,可以找学校,看看能不能开一个排名证明,应该比较有说服力

3. 推荐信:我当时有四个candidates

1、本科教过我四门课,同时我给她做过RA的老师
2、研究生期间上过一门课,我给他做过一年RA的国际关系老师
3、研究生期间上过他的比较政治经济学,不过只得了一个A-的老师
4、全职工作的老板,Berkeley 80年代的PhD

当时我就想在这个pool里面排列组合,其中选择政治经济学老师是因为

1.他的课分析阅读写作非常多;

2. 由于我自己是新闻背景,从来没有学过偏理论的课,是当时他这门graduate seminar里面唯一一个没有学过政治经济学的,希望他能够从这一点做出评价一下我的学习和分析能力(比如以后我能survive/excel law school云云,不过他有没有写我不知道。。。)

但是,因为我只上过他一门课,而且分数并不是最理想的,我大多数学校还是用了研究生的IR老师的推荐信。

关于工作老板的推荐信,因为我当时全职工作了一年,他又直接是我的mentor,所以一些学校就用了他。因为他自己是Berkeley Poli Sci 的PhD,所以当时他自告奋勇给我Berkeley单独写了一封推荐信,我觉得有可能会有用(存疑?)。

4. 个人陈述

因为我当年也申请过新闻的graduate school,所以一直觉得PS的story-telling很重要。看过很多前辈的PS,觉得法学院的申请虽然和新闻院不同,但是一个coherent narrative相信对一切文章都很重要。

这是我整个申请中最头疼的部分。我其实一年之前就开始构想,虽然十月份才开始动笔写,但是之前基本每天都会想想怎么开头构思,每次一有想法就会写下来,等到十月份写的时候就电脑里面已经有很多碎布一样的片段。

我的个人轨迹和多数申请者不同,我有一个journalism – advocacy/activism – law school 的轨迹;但是我又不想follow or defy any convention,所以我就从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入手,写了自己对技术的思考,以及为什么觉得法学院会帮我实现这样一个对技术的认知。

谈到思考,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部分。这里是法学院能看到申请者heart的部分,而不是a brain in the jar (套用Duke Law Admission Dean说过的话)。我曾经看过一个美国朋友的PS,她也写了她热爱科技,但是她的evidence是她从小喜欢拆电子产品。虽然她的PS中有很多其他精彩的部分,但是我觉得看到这儿我会觉得很单薄。这部分思考,在短短的PS当中,可能你只用一句很简短的话能表现,但是它是否 powerful是你自己读了很多书,提炼,无数次打磨的结果。 

我在写自己的PS前,一直在看Tim Wu的The Master Switch (http://www.amazon.com/The-Master-Switch-Information-Empires/dp/0307390993),里面关于network analysis给了我很多认识世界的新的角度。我也看了很多其他相关的书和报道。所以整个PS的写作过程,对于我来说比写一个学期paper花的精力多得多。

同时我把自己的PS给前辈朋友们看了修改,听取别人的意见,才知道作为法学院申请,在ideology上要比较“正确”。我的这篇“偏左”的PS,可能也符合了Berkeley liberal的传统。 (不过也有可能我想多了。。。当然,我绝对不是想让大家去投机取巧,迎合学校的一些所谓风格。)

5. 面试

西北的面试我就不多说,版上有很多小伙伴有写题目,比如Warren写的西北面经
http://bbs.gter.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98866&page=1#pid1779172418 

Wilhelm_sun写的西北面经:
http://bbs.gter.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13430&page=1#pid1779325924 

LunaticMu的多个面试总结:
http://bbs.gter.net/thread-1802702-1-4.html 

还有我自己写的Georgetown面经(非常水)
http://bbs.gter.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08726&page=1#pid1779347584 

面试的准备很重要:
-        A list of prepared questions
-        Behavioral questions
-        School-specific questions 

其中第三点尤其重要,我一般都从以下几点来扯自己多么热爱贵校:
-        Professors
-        Research centers
-        Clinics
-        Journals 

从这几个方面,把与自己的经历相关的东西都说出来。比如在准备西北的时候我把研究方向和我PS切合的教授都列出来,把最近的technology journal上几篇我比较感兴趣的文章读了一下,用比较精要的语言概括总结。这样会让面试者觉得你自己至少做了功课。

我自己两个面试都是当面面的,当然要suit up and be professional。


6. 关于转正 

当时听说自己被Berkeley放到faculty review,我以为自己肯定没戏了,因为这个pool好像是1500人录取200人。

但是我想起当时去听一个law school fair, SLS Dean Deal说,他们每年会发很多waitlist offer. 我当时想为什么waitlist还叫做offer呢?原来她解释是说,一旦被waitlist,SLS是希望学生主动approach,update自己的进展,同时表示自己的兴趣。所以waitlist在SLS看来,也是一种offer。

所以在Berkeley把我放到faculty review的时候,我就各种reach out,因为base在湾区,所以找到了一两个学生,和他们聊了聊法学院生活;然后我就把和他们的聊天放在了LOCI里面。虽然不一定有用,但至少证明了我的兴趣。

所以,想对诸位被WL的小伙伴说,一定要尽自己可能reach out, 多发情真意切的LOCI。不同学校的转正率不一样,但是只要整场游戏没有结束,大家都是有机会的。(在这里附加NYU couple的链接,我觉得他们就做得非常好 http://bbs.gter.net/thread-1830043-1-1.html )


-- 关于其他

关于申请的干货,到此就已经结束了,此段是我自己的无聊吐槽,和诸君共勉。

从小我就不是一个最优秀的学生。曾经有位对我很好的小学老师,和我妈妈说,你的女儿很善良;然后对我的好朋友的爸爸说,你的女儿非常聪明。

在上大学时,我没有听从父母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选了新闻。虽然我承认大学四年在校园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是却保留了我的好奇心。大学在央媒的专业实习完成之后,我突然很想知道,外国人究竟是怎么看中国的,所以我就想申请外媒的实习。当时的我没有任何connection,所以我就去外交部的网站上,从A到Z给驻华媒体打电话,问他们需不需要实习生。非常庆幸,我后来在C的时候停了下来。

来到美国读研究生,我故意没有选让我舒适的课——比如与中国有关的,或者与我以前学的传播学有关的课。我真的是follow my heart, 选了技术哲学,选了比较政治经济学,还选了美国国会政治。我甚至还修了一学期六个学分的日语。我很羡慕那些能够在美国读本科的同学,因为你们有这样的luxury能够很早就满足自己的intellectual curiosity;而我在研究生阶段,才如同一个本科生一样开始自己的智力启蒙。

同时我也一直在找实习,因为我很想知道在美国的non-profit是怎么运作的,所以我投了无数的简历,石沉大海。后来终于找到一份实习,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国会山听听证会的时候,结束时候一位女性staff上来和我聊天,祝我有一个成功的career。

当然,还有无数个在图书馆苦逼的夜晚,无数个出去social连话都插不上的尴尬场面。

一直到今天,我仍然非常惴惴不安,担心自己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经济学/金融学的训练,担心自己会跟不上法学院的学习,担心自己又笨又懒,做不了一位好律师。

不过每当自己很胆怯的时候,就会想起自己曾经采访过的一位父亲。那一年我穿越燕赵山脉,去他们没有手机信号的家里采访。当我看着他所遭受的不幸,他们贫穷却质朴的家,还有那一望无际的玉米田,我不禁觉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还有自己的定位,都改变了。我一直非常内疚,我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所以我只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做好眼前的事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最后感谢寄托让我认识了好多前辈和好友!)


2015年5月22日星期五

伯克利东亚图书馆


原帖作者:kaitichan

原帖链接:http://bbs.gter.net/thread-1833601-1-1.html

©详细内容版友讨论请看论坛原帖,本文文字内容版权归寄托版友kaitichan所有,不代表寄托天下立场。未经原作者允许,谢绝其它平台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