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15,献礼16| 关于留学: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寄托天下 2015-05-21 11:27 我要评论 浏览3353次
来到寄托已经将近一年,半年的版主任期也慢慢步入尾声,2015fall的同学们也已经开启自己职业、学习的全新生涯,一个青春激荡的时节也已经华丽落幕。

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到了很多让思维更加辩证,让分析更加理性,让逻辑更加清晰,让未来更加明确的知识与启示,自己的发言也变得越发谨慎,有些时候,当你肩负起一定责任的时候,你的只言片语,可能真的就是鼓励他人前进的箴言警句,所以我在这里更多的变成了一个打气者与鼓励者的角色。

伴随着一个申请季的落幕,作为今年也就毕业的小本,还是有许多想说的,想分享的。版内关于NY Bar、公派留学、申请经验与LSAC攻略的帖子不胜枚举,最近新添了几篇PhD牛贴,在此先感谢各位Gter的分享,我就不再班门弄斧雕虫小技,反之,我想多分享一些对于申请的理解,以及对留学的独到看法,算作献礼2016,致敬2015。文章依然难免会有主观意识,大家依旧客观看待。

1、LLM:港英小众与美国大众之辩


诚然,美国LLM是版内绝对主流,美帝LLM+Bar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论一个小本新人律师素养”的固定标准,使得很多英国、香港甚至澳洲和新加坡LLM申请者们略露“难堪之色”。


那么是否非美帝LLM就真的次人一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曾经和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美国党眼中对申港、英同学“天生”的“鄙视”,校园中也流传着“一流学生去美国,二流学生去英国,三流学生去港澳”的“童谣”,其实不尽然如此。对于追求职业律师的LLM们来说,美国Bar的确是其从业竞争的砝码,美国偏实用的法学教育也促成了具备较高素养的律师人才涌现。但在申请LLM之前,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非富非贵非关系),在你们申请LLM时,其实更应该权衡如下,而非一概而论:


(1)我追求的是执业律师之路还是单纯的“阳春白雪”?若有志于热衷学术,渴望成为法学院众多稳定而舒适的faculty一员,对你而言,LLM仅是过渡课程,是将来陶瓷和PhD的前路铺垫,此时你追求的仅就是学术环境与师资力量的考量,与Bar无关,一位好的导师,一个舒适的氛围,往往胜过芝加哥、纽约略带高压的“执业律师教育”,此时的英国和香港,未必成为选项中的“次品”,毕竟对走研究的人而言,PhD的诱惑力或许要远远大于SJD。


(2)我追求的是LLM+Bar的“兜售模式”还是“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的随机应变?纽约Bar或者加州Bar并不是LLM的附带产品,不意味着“读LLM赠美国Bar”,如果你怀有的是“去美国就一定比去英国多一个Bar”这种思想,真的就不如老老实实先考过PRC Bar来得实在,因为有种东西叫做“通过率”,这项比率再高,对一个个体而言,都只意味着0或1,带着单纯的“Bar思想”去美国,或许真的需要思量你的初衷,是否会在将来给你“当头一棒”。


(3)我的目的是否仅为获得想学的知识,体验不一样的世界?不能否认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家境也许并不富裕,将来也不完全打算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他们或许有着跨学科的研究兴趣,有着经济、哲学、会计上的学习兴趣,渴望自己的职业生涯领域有些“跨度”,这样而言,英国法学院的部分跨学科MSc学位反而比美国LLM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选择,提供跨学科的学习视角,提供一种“不从法律而终”的机遇,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企业都可能是他们的下一站,那么此时,美国和英国的LLM,那一个更适合你或许就需要考量。

2、工作选择与LLM的加成之辩


其实我一直持有一种观点,LLM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小本而言,加成真的有限,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一个没什么经验的小本+美帝LLM(或许还有Bar)就一定意味着好工作与高收入。之前看电视,有位上海的教授在分析留学成本的问题,一个花50万读出来的学位,要挣多久才能“回本”,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你的留学收获或者特别体验,单纯的就俗气一点,说money,确实,这就不得不成为很多人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小本而言,近年来的留学趋势也表明了如下态势:


(1)小本,如果你不是“出国大户”的PKU,THU,CUPL,ECUPL,SJTU等,申请到“好学校”的概率真的不大,你的学校,有时候会成为“制约”你深造的因素,不是因为她的实力和名誉,而是因为她没有能够在LLM圈子里创出一定的“留学口碑和影响力”;小本的申请难也恰恰反映出另一点,那就是LLM本就不是给小本开设的学位,而是lawyer的镀金项目。


(2)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奔着美国的T14来的,而这其中,西北、康奈尔和乔治城成为录取大户,Berkeley、UPENN和NYU都是个位数来计算,至于“哈耶斯”,还是别想太多。


上述态势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不是上述本科名校,也没有年级1、2名的实力,那么你去美国读LLM最大的成功或许就是拿到“西康城”的AD,但是他们的加成真的如你所想吗?之前读过一篇帖子,名校光环的确有用,但是作用毕竟是基于你有能力这个前提之下,Lower T14与T15-20的差距其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大,一个Cornell的LLM学位并不能保证你的工作得来全不费工夫,它可以保证你的入围资格,但,一切还是要靠自己。如果小本是抱着T14光环的梦去了美帝,可能真的需要好好思量你的期望值与现实。其实作为小本而言,真正能让人(面试官)虎躯一震的美国名校LLM,就只有那几个,相比而言,如果获得了合适的工作机会,有机会去沉淀自己,考虑清楚想要什么,再配合LLM的镀金效果,可能会更接近于自己的期望。

3、跳板、gap与跨专业之辩


很多同学可能会存在因为语言成绩不理想,实习不足或准备不充分而导致今年的申请不顺利,没有去自己的梦校。面临这样的情况,坚定的出国党大致上氛围三种应对方式:


(1)跳板,选择英国、香港的学校先行深造,而后跳到美帝继续深造。不错的方式,但是需要明确两点:其一,跳板校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你有一个良好的成绩和有力的推荐信;其二,是家庭条件允许。此外,你需要考量的就是,两个LLM学位,你要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收获?


(2)Gap,很多同学可能觉得“待业”是一种“丢人”的事情,而事实是,依然不可一概而论。这种战略性的选择能否发挥作用,在于你如何利用,一份不错的实习、国际组织经验和傲人的语言成绩或许能为你换回逝去的一年时间,不过如果单纯用来刷语言,可能这样的gap并不明智。Gap的意义是补全短板,全面提升,绝非光考托福。


(3)也有同学选择去国外读跨学科专业,比如社会学等和法学相关的,这样做也是可以的,毕竟:第一,没准能发掘你的新潜力与兴趣;第二,跨专业(甚至偏冷门专业)往往可以申请到相对较好的学校,对于排名控而言较为有帮助。


说了这么多,发现其实只分析了三个方面,这也是我个人觉得版内比较热议或者可能会有人在意的三个方面,算是对诸多经典帖子的查缺补漏,让法版咨询更加全面。

此外,多补充几点论据或者小建议:


1、SJD与PhD的差别,基本而言,SJD偏法律科学,着重于较窄的领域,PhD学习的内容则更为广泛,二者相比较而言,SJD在全方位的法学训练上可能略有欠缺。同时,SJD招生的均为美国学校,数量很少,且喜欢“内部消化”,但要注意部分美国偏学术的学校也有法学PhD,如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2、英国部分学校有跨学科MSc,比如LSE的MSc in Law and Accounting,偏重于公司治理,就业也以法律、会计、证券为主,还有偏社会学、人类学的法律硕士,想了解的可以去官网。


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所本科学校在海外LLM申请中被认可的程度和先前申请上的同学所起的作用有关,所以,为了让你们的母校以你为荣,努力做好母校的海外宣传工作,努力学习,努力让你的学校,不再受申请上的“委屈”。


4、跳板校,目前而言案例有HKU毕业跳到NYU的,gap的案例今年就有gap一年去Duke的,所以,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在于你的努力。

两条告诫:


1、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轻信中介,这是老生常谈了。


2、出国并不一定代表着“光宗耀祖”和“好有面子”,与其盲目跟风,不如想好你自己真的需要的是什么,再做决定,

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留学所带来的收获,带着目的前行,就不会迷失。

最最后,写完了这篇“直抒胸臆”的“主观性文章”,好久没有动笔,也好久没有任性的发表观点,也许有不当与偏颇之处,欢迎大家在本帖留下反馈与讨论,也欢迎有想法和意见的筒子们私下交流。

还有不到半个月任期就到了,也快本科毕业啦~担任版主的半年来,默默跟很多人有过交流与思辨,也学到了很多很多,并不是在版内和群里十分活跃,但是在各个板块还是不遗余力而又安安静静的帮助、鼓励着各位申请者,之前有人问版主有薪水吗?当然有啦,薪水就是分享的快乐与一同奋斗的艰辛,这种薪水福利,希望还能继续领下去~

特别鸣谢:所有帮助过我和一同分享、奋斗过的你们~不想一一点名,就点几个意思意思好啦~


@wq 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是四蛋 工作达人,你都好久没冒泡了
@黑白彩电 一直等着去波大“被请客”,哈哈
@阿泰 Gter们口口相传的“法版第一女神”
@香蕉 @costllm 两位元老的回答言简意赅,收获颇多
@煎蛋的猫 等去上海你带我飞,哈哈~
@小哇 友情顶贴,无限活宝

@all of us 2015fall的大家一切顺利!


原帖作者:Lexus

原帖链接:http://bbs.gter.net/thread-1832160-1-1.html


©详细内容版友讨论请看论坛原帖,本文文字内容版权归寄托版友Lexus所有,不代表寄托天下立场。未经原作者允许,谢绝其它平台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