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香港
寄托天下 2014-11-13 14:36 浏览8096次

140924110926_whFfM.jpg


/袁应笑

作者简介:1989年生,浙江金华人。2011年北大中文系本科,2013年耶鲁硕士,目前于伯克利读博。


我看过的夜景不算少。纽约帝国大厦,首尔塔,东京塔,函馆山,北京银泰上海明珠——这样一溜看下来,看到新加坡的时候已然麻木。之后从新加坡到香港,听朋友嘱咐,从中环码头坐船到维多利亚港,结果竟然是香港的夜景,结结实实把我震撼到了。


站在星光大道望向对岸,由中环向铜锣湾一转,万千光华,宇宙具亮。天与地浑然浩大,而海面粼光点点。海与天之间,则是无数光线交错拈连。


中国人形容大,都要带个水字。浩瀚汪洋,泱泱湖海,不是水就不成其大。北京再大,因没有水的浩势,再大也不过是人间。纽约和上海当然都有水,可惜都是江河。虽然一头牵着海,江河到底是江河。而港岛与九龙,中间隔着的一道,不是江不是河,是地地道道的海峡。一头是海另一头也是海,每一个浪涛都轰轰的带着声响,连带着每一掀的浪头都自带光芒。灯海人海,倒映在南中国的大海——这就是香港。


次日天明,我怀着景仰的心情,由弥敦道乘车去港岛,决定近距离欣赏一下这个高大上的香港。


我一惯懒散,不喜安排行程,时常碰到一辆公交就往上跳。在北京时,这样胡乱上三五次不同的公交线,途经的风景往往亦不重复;可是在港岛,我先后乘1042A722,最后是23——随意选的四条不同公交线,居然都在同样的两条路上来回地跑:轩尼诗道,德辅道西。


而这两条道上的楼呢——除却中环地带那一丛簇新的银行和国企大楼,其余的,都简直旧出了一种北朝鲜的味道。这不是比喻,更不是夸张。湾仔与铜锣湾那一带的老房子,从装修风格,到建筑理念,再到精神气质,都与平壤的高楼大厦保持着高度契合——又破,又高,又骄傲。


新加坡的楼当然也又旧又高,但因为新加坡人喜欢在房顶和阳台上种树——不禁让人想起小时见到的那种房顶上长树的公共厕所——那分旧气,被绿色的丛林掩去一半。而香港人呢,净爱往楼上贴广告,不光旧,还显得脏乱差。因它地方实在太小,那一簇簇的高楼,自己就像是挤在一小寸土壤上的树木,只有拼命向上,才挣得到阳光。所以香港的楼宇往往又细又长,像营养不良的小孩在窜个子。一个楼里,往往挤着十几二十家单位,每个单位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就拼命往朝街的墙上挂牌子。于是一栋楼的外面,横着竖着斜着的牌子,再加上空调、防盗窗、晾出来的衣服,就那么乌七八糟地挤在一块儿。


我闲的无聊,就定睛细看那些横横竖竖的牌匾——其实也不用定睛,往往乘着双层巴士在中环附近的繁华场走着走着,眼前就刷地横出来一个牌子:“蔡振君痔漏”。又或,你正细心阅读着灯柱上的爱国标语:“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眼前又刷地一下横出来一个无可能忽略的长长条幅:“激光去斑,激光脱毛,包去眼袋”。


大多店名都取得十分洋气上档次:“上海新雅蒙娜丽莎男女理发公司”——同样画着蒙娜丽莎大脸的一幅巨型广告牌,那店名偏又叫做:“人人和平小饭店”。


类似于工会、总会、同乡会之类的单位特别多。那些工会总会占不了门店,于是时常只挂一个牌匾。什么“开平梁族宗亲会”,什么“香港海曹商会”,什么“香港行政管理文职人员总工会”,又什么“汽车交通运输业总工会 的士司机分会 公共小巴分会 隧道及公路干线从业员总会”诸如此类,就这么密密麻麻地挤在一块儿。


武术和中医算是一大特色。瞧见一个“国际咏春总会”——咏春总会呀!忍不住“哇”了一声,一转眼就发现那“国际咏春总会”下面的蝇头小字:“武术批发零售部:舞狮器械,兵器,书籍,录影带”。没行两步,又瞧见一个“温鑑良实用咏春拳国际总会”,可惜它的风头都被它顶上那个闪闪发亮的霓虹灯给占走了:“陈卓降脂排毒王”。


再然后就是宗教了。可惜那“佛教真言宗光明王寺香港道场”,不得不跟什么“ME ENGLISH 我要学英语”“植牙,美国修复”“Your Beauty expert”“麦嘉度天地”以及“许氏金融集团,专管大陆、大笔贷款、股票买卖、融资贷款、内保外贷”挤在一块儿,不能不说有那么一点儿忧伤。


地铁广告就更忧伤了。我刚到中环,乘扶梯往上走,忽然就一个广告在朝我招手:宿便乖乖讲拜拜!


再然后往前看,一连串的脚气广告:


脚痕 随时变香港脚

杀菌止痕,咪惹屋企人

仲可以喷脚喷鞋,以防万一!


虽然我一直梦想有一天,达克宁能代替加多宝去给中国好声音冠名,但是——


但是这里是港岛啊!香港CBD啊!亚洲金融中心啊!相当于北京的国贸和金融街啊!上海的外滩啊!纽约的曼哈顿啊!怎么可以有脚气和宿便啊我摔!


当然也有一些很像话的广告。香港街道的横栏,其价值相当于伯克利的厕所与北大曾经的三角地,各路人流在横栏上张挂政治主张。 我在香港的时候,占中与普选是最大的热点:


“占中违法,切勿以身试法。”


“反暴力,反占中,8.17和平普选日大游行。”


“坚决反对占中!占中打烂饭碗,占中瘫痪香港,占中……占中撕裂社会,占中摧毁国际形象(中间省略的部分被一个垃圾桶档了)。”


“有毒奶粉,边个敢饮住先?!假普选,点可以‘袋住先’。”(谁给解释下这什么意思?)


公交站的广告牌也充斥着类似的政治广告:“有票,真係唔要?——想变?2017有得普选!”旁边还有:“全球舍命顽抗,抑或静待沦亡死寂?”我心想,哇噻,这个广告很有品嘛;定睛一看,哗,变形金刚。


路边的布条上还有许多议员竞选广告。类似:“郭秀英 黄大仙区议员 逢星期三健康检查”;“XXX,中产我代言,民粹要慎思”。国际金融中心附近的人行天桥上还有“全港青年提名梁振英做特首”,署名“一群爱国青年”。


当然也有普通民众自己提要求的:


强烈要求

房屋署快为黄大仙下邨

免费更换三支晾衣架


我忽然为香港那个房屋署,感到一阵忧伤……


同样忧伤的还有我的住处,在弥敦道。那里的大楼赫然悬挂着:


油麻地区2011扫黄大行动,你我携手,黄色必走

……打击本区黄色事业对居民各项滋扰及街坊出入安全等……实行本计划……


我原本以为香港油麻地区这是响应本届政府号召,严厉贯彻扫黄打非;但当我掐指一算,今年是2014年,这扫黄广告他妈的已然贴了三年……


弥敦道绝对是个奇葩的存在。这条道上,汇丰、花旗、恒生、中信、中银,诸如此类的银行门店——这类在世界任何一处,绝对可以占足三五个门店的银行,就这样密密匝匝地与“健身先健足,足健百病除”,“除痰兼定惊,乖巧又精灵”,以及一堆不上档次的美容店、小吃店、武馆和夜店,以及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The Body Shop和屈臣氏,就这样乌烟瘴气地并肩站在一起。香港太小,小到所有大的小的,像话的不像话的,高大上的矮穷矬的,都要这样众生平等地挤在一块儿。工行一个门店的地盘,不能比旁边一个“伤心酸辣粉”更多——而银行的玻璃门外,竟还堵着小贩,在摆摊卖衣服。


以前对于香港的印象,以为是个非要打扮成白雪公主的黄种人姑娘,虽然也有逢迎的媚态,到底骨子里还带着点傲娇属性。如落魄了的张爱玲,再不济了,人也是李鸿章曾外孙女。而如今再看香港,好比是叉着腰当街站的泼辣辣的川妹子,你爱怎么看怎么看好了,反正老娘就这酱!


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实在是个梦幻——一个只能在夜里看的梦幻。白天的香港,是一个烟火气太重的香港。带着一点势利一点妩媚,是市井的活色生香。


在佐敦道后面的小街上吃粉条,对面坐着位大娘,一面吃饭一面专心致志地低头看手机。我凑过去,问她在看什么。她将手机拿我一看,居然是PPTV,在放《卫子夫》。我就跟她瞎扯,问她,对于普选这碴,怎么说。她费力地拿手比划着说国语:这个,也行;那个,也行;都一样,都行!


内地人惯于责备香港人不知恩,又以为香港人歧视内地人。但就我经历,并不尽然。我路上遇见的内地游客非常多,我所见到的问路,都能得到很热情的回答。还有香港阿姨,带着内地学生客,一走就是两条街的。又说香港人媚外。其实媚外不独香港人有,东亚国家尽然。这是东西弱强之比对,不怨香港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寄托天下立场。

豆瓣阅读专栏 | 一直走直到我遇见你

专栏简介:如果一直走下去,我们究竟会遇见多少时间,多少地点,多少书和多少人?这个专栏记录我的遇见。城市,国家,民族,基督的不同姿势,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名校的厕所、食堂、图书馆,奇葩室友,妇科大夫,牙医,美国名校里的中国富二代,美国的富N代,青年旅舍里的癫痫病患者,瑞士夫妇,日本人,约旦公主,尼姑同学,世界各地的汉学家,白种男人和亚洲女人。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