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小本的哈佛之路:牛逼闪闪的经历是怎样炼成的
寄托天下 2014-09-23 10:26 浏览16597次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随着昨天早晨收到了NYU的AD,这一季的申请也尘埃落定。在申请的12所学校中,有8所录取,两所WL,两所REJ。具体情况如下:[/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AD: HARVARD(enrolling),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NYU, UC Berkeley, Duke, Northwestern, Cornell, Georgetown[/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WL: Chicago, UPenn[/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REJ: Columbia, Oxford[/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凭心而论,Harvard的AD有运气的成分,但绝非意料之外。而Chicago和UPenn的WL和Columbia的REJ应该是三校极度偏爱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所致。Oxford的REJ情理之中,卡deadline交,2000字written work由Harvard 850字legal essay加废话组成,被本来对学术严谨性要求就很高的Oxford reject也正常。[/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哈佛LLM每年在中国固定招两个本科生,这几乎成了众人皆知的规律。而交大,算上我,已经是第二年有小本被哈佛法学院录取。要说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作用,我深以为然。但这种作用并非说前一届的学姐给我提供了什么样的实质性帮助。而是,学姐的哈佛AD首先树立了我的信心:出身于非传统法律院校,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叩开哈佛之门。其次,学姐的哈佛AD也几乎为我设定了标杆。因为去年学姐在托福未达要求的情况下录取,我深知只要在除托福外的其他方面达到与学姐相同的水准,那么我就有可能被哈佛录取。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哈佛申请注定是一场参考系模糊的孤独行程。如果有人告诉你,跑多远跑多快,就一定可以进入哈佛。这种激励作用无与伦比。[/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而努力鞭策我的还有班级上的一名女生。高中毕业以后,我参加了HSYLC,会议期间得知我们都将进入交大法学院学习(PS:在这个会议上我跟大名人拿破仑是一个House)。之后大学里我们占据了排名的前列,通常她稳居第一,我在2到4名徘徊。我们同一年拿到国奖,大二的暑假一同受交大校友沈南鹏的资助去耶鲁交流学习,大三下一同去康奈尔法学院交换。这种神同步始终给我一个稳定的持续的有压力的存在。而在这种良性竞争中,我们又做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这些对我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我回想起去年五月份从康奈尔交流完回国,信心满满。准备一个月,趁热打铁考出了托福(115:30/28/27/30)。之后我参加了金杜的面试。而手上有漂亮的成绩单,托福成绩,耶鲁和康奈尔的交流经历,高级口译和高级商务英语证书的我连第一轮面试都没有通过。后来一个朋友说:“HR只看工作经历,他们就是帮没脑子的蠢货。” 当然,对付蠢货并不难,他们要什么你就给他们什么就好。于是,我先去大成订了一个月的材料,之后辗转进入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美资所。我随时更新着自己的简历,终于在两个月后叩开了CC的大门。也许大家觉得我实习经历挺丰富,其实呵呵,我会说我从去年6月份到今天1月份一共完成了4份实习吗?[/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准备哈佛申请。两篇essay,1500字。一份简历。这些都是我可以利用的展示空间,我十分珍惜。我反复思考引导我哈佛申请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而分析交大学姐的成功经验,我总结这个词,也同时分享给大家,就是:consistency。一致性。有的人觉得一般的本科生怎么可能保持一致性,今天觉得这个还行,明天觉得那个不错,参加活动更是随着自己的兴趣。没错,正因为一般的本科生都很盲目,这恰恰凸显了具有良好一致性的申请者的可贵。譬如学姐,从高中就开始从事环保事业,拥有17项环境保护相关的专利,在进入大学以后又在环境法方向有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这种一致性令人惊叹。[/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在这个关键词引导下,我开始材料准备。因为我最重要的推荐信来自于康奈尔法学院WTO法老师。因此,我的方向就是WTO法。最终,经过反复思索,我将自己的PS主线定位为“对WTO的认识从中国本位向世界本位的转变”。我坦言,我在跟美国老师的交流中发现,现在老师对一味突出“爱国情怀”“建设祖国”的申请者有些审美疲劳。所以这样的PS主线是经过刻意雕琢的。[/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PS描述了我和康奈尔法学院老师就我课程论文的争论,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特别保障措施的评价问题。这个几乎完全吻合了我从中国本位到世界本位的转变过程。同时,康奈尔老师发给了我他的推荐信,看到他自己在里面说“他在每次与我进行讨论以后,都能对他的论文完成实质性的改变”。可以说,这样的相互呼应让我很开心。[/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也许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后来我又上了一段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的实习。当时,带着包括CC在内的三分实习经历,面试了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现在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了。对,一致性。在秒杀了面试官以后,我在中心实习期间延续了CC的工作状态,结果把老师们都吓了一跳。比如一个非常重要会议的材料翻译,我在半个小时里就搞定了。一个本要做一个星期的活,我早晨拿到手,晚上就能交差。正因为如此,这段经历在我的简历里反而显得非常亮眼。期间我协助商务部编纂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大家千万别去买,很多章节都是我写的。),组织和协调了上海国际博览会WTO论坛和金砖五国高峰论坛,接待了中国驻WTO大使,前瑞士驻WTO大使等高官。我还起草了中韩自贸区新一轮谈判的纲要, 同时撰写了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怎么说,每个经历都看起来牛逼闪闪有没有。[/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接下来进入legal essay的写作。我在耶鲁交流的时候,勇敢选了一门”杀人不眨眼”的academic writing。一个叫Tenney的老太太专门来指导耶鲁本科生的学术写作。我在去耶鲁之前,托福已经到110左右的水准,本是自信满满。但是第一篇essay下来,72分。第二篇essay, 74分。之后我反省自己,这才发现美国人眼里的好的essay跟中国的完全不同。而掌握美国人的审美标准大概是我这门课学到的最宝贵的财富。之后,我第三篇essay得了95分,第四篇essay得了96分。虽然最后还是B+,但是在这次课程介绍以后,我对自己的writing非常自信。总之,我的legal essay严格遵循了美国academic essay的写作规范。[/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我刻意将这篇帖子起名叫“交大”小本的哈佛之路。文中也多次提到交大学姐起到的模范作用,以及交大提供的公费耶鲁和康奈尔法学院的交流机会。不免有夸耀母校的嫌疑。但是,交大凯原法学院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理工科类院校的法学院,时至今日,仍然不为一些法律工作者所认可。很多同班同学找工作仍是困难重重。如果说改变交大法学院在学术界的地位靠得是老师,那么我觉得改变同行对交大法学院学生的印象靠的就是我们一届届的交大毕业生的努力。我在交大呆了四年,抓住了交大提供的宝贵的出国交流机会,得到了老师同学们在申请上给予的无私帮助,最终如愿以偿叩开哈佛之门。尽我之力,为交大增光,早日改变交大目前相对弱势的地位,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荣耀。[/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原文作者:痞子空[/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原文链接:[url]http://bbs.gter.net/thread-1712113-1-1.html[/url][/font] [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寄托天下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font]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