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年头
本站原创 | 2004-07-04 09:35 | 浏览3012次 |
随着海归派杀回故里,洋博士也变得炙手可热了。有巴灵顿大学的博士,有哈佛大 [b]学的博士,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杨澜女士当初为自己的夫君吴征辩护时,说他有 [b]半年时间在那里废寝忘食地写博士论文,听起来理直气壮。国内三年就可以拿个博 [b]士学位,一位奇才半年写出个博士论文,似乎也颇能服人。 [b][b]那么,在美国拿个博士究竟要几年呢?这当然会因每个人的才干、学科、博士论文 [b]的难度和质量而各有不同。记得当年选James Scott的课时,他拿那些为写学期论文 [b]而愁眉苦脸的学生开心,说写东西有时会“容易”得出奇。据他说,当年有一个研 [b]究古希腊的才子,在研究院呆了不知多少年,学富五车,就是博士论文一个字也写 [b]不出来。但是有一天临睡觉前,突然想起古希腊某大师的著作中有两个关键词一直 [b]没有适当的英文解释;他灵机一动,觉得自己找到了美妙的英译,于是坐在案前, [b]奋笔疾书,多少年在研究院学的东西一下字全连贯起来了。他一晚上未睡,工作到 [b]第二天晚饭前,大功告成,一共七、八十页。教授一看,篇幅虽短,但旁引博证, [b]而且解决了学界多年来的难题。没二话,通过。一个博士论文,前后不到24小时写 [b]就! [b][b]这类故事,听起来入情入理,没有人敢说是假的。饱学之士动起灵感来,什么事情 [b]都可以发生。但研究生们总是把这当神话故事来听。因为没有人相信自己有那么大 [b]的才份。博士生过了资格考试,不用选课了,但也进入了笔者戏称的“中年危机”。 [b]一位人类学系的学生告诉我,她的系里的学生进入写论文阶段时,总是想干各种别 [b]的事情:想装修住房,想生孩子,想离婚,凡是天下有的事情都想作,但就是不想 [b]写论文。换句话说,要挖空心思找些不写论文的借口。 [b][b]面对这些苦熬数年写不出论文的学生,出版社觉得有钱可赚,于是以耸人听闻的标 [b]题,出一些书为你在短期内写完论文提供诀窍,就象国内出的一些百日掌握英语之 [b]类的书,专门投那些学不会的人之所好。不过,这类书中,牛皮吹得最大的,也不 [b]过是一本“如何在一年内写出博士论文”。大家有时写不出来时,就开玩笑说: [b]“看看那本书怎么样?”当然从来没人信它会灵验,笑话而已。至于半年写出论文, [b]根本就没有人谈过。因为那连笑话也够不上。 [b][b]言归正传,平均而言,要熬多少年才能拿到博士?不妨看看美国历史学协会提供的 [b]数字。一般认为,拿个历史学的博士需要花8年功夫。但具体的数据表明,历史学博 [b]士一般都要花9年时间在研究院当注册学生,而从大学毕业到拿到博士的平均时间, [b]竟达11.3年!而其他学科的博士,则要平均当7.4年的注册学生,从本科毕业到拿到 [b]博士学位的年头是10.3年。所以,新的历史博士年龄总是偏大,平均34.6岁,其他 [b]学科的博士只有33.6岁。 [b][b]刚看到这一数字,笔者自己先吓了一跳:怎么会这么长?但看看自己的情况,这一 [b]统计数字确实不离谱。我们夫妇两人都在耶鲁读博士,妻子读文学,当时是直接进 [b]的博士课程,如今已经花了9年时间。如果想早点毕业,论文的质量差一些,也许第 [b]10年能写完。如果想写好一些,怎么也得11年。笔者本人95年进了耶鲁东亚研究的 [b]硕士课程,两年毕业,然后进了历史系的博士课程,如今又已经花了5年时间。估计 [b]完成论文,最乐观也是两年后的事。前后一算,在耶鲁拿到博士,至少要花9年时间。 [b][b][b]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不妨谈谈个人经历吧。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上面写得清清 [b]楚楚:给你6年的奖学金。办的[url=http://www.gter.net/news/subject.jsp?subject=13]签证[/url],也是照这个日程。按说,6年应该是法定的学 [b]制了:头3年修课,第4年当助教,同时也可以听课、作研究,第5年到所研究的地区 [b]作实地收集资料,第6年写论文。 [b][b]但实际上,这样的日程很难落实。头3年的选课,一般都没有问题,大家都能完成, [b]并在第3年或第4年通过资格考试。但接下来问题就来了。首先是个语言训练问题。 [b]我们夫妻二人都先后到日本学了一年日文,钱是别的基金会给的,不算在学校给的 [b]6年奖学金之中。这就长出来了一年。一般的美国学生,似乎更需要这种额外的语言 [b]训练。美国的大学是通才教育,学生一般语言都学得不精。笔者当助教时教过3年高 [b]级中文课,学生中还有几个研究生,但几乎还没有发现有能够用中文作研究的学生。 [b]后来有辅导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发现即使是很好的学生,面对一页简单的中文也 [b]会一筹莫展。可以想见,他 [url=http://www.gter.cn/adc.php?i=9&o=http://www.gter.net/news/index1.jsp]还没有上载广告图片[/url] 们若读博士,外语关不是闹着玩的。事实上,最近的研 [b]究表明,美国读人文的博士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不足。 [b][b]其次是论文的研究。学校的日程是一年,但很少有人能一年完成的。实际上,通过 [b]博士资格考试后离校进行“现地研究”,所拿的经费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校外的基金 [b]会。而许多基金会给的钱,就是支持你一年以上的研究的。所以,在海外呆3年,是 [b]很常见的事。而且,这种基金有时还可以连续申请,结果,拖上9年以上并不是太难。 [b][b][b]除了这些学术原因外,还有许多个人原因。从20多岁到30多岁这段时间,是人生最 [b]关键、变化最多的一段时间。一般的人在这期间结婚、生子、乃至离婚等等,博士 [b]生们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夫妇就是读书期间有了孩子,结果两个人的进度都慢了下 [b]来。可想而知,因此半途而废的,比比皆是,女性尤然。 [b][b]读博士的时间这么长,对许多人来说是个磨难,中途放弃的人很多,资源浪费不少, [b]而且不能及时“生产”出急需的人才。60年代初,美国历史协会研究生委员会主席 [b]Dexter Perkins提出了一个13页的改革建议,要缩短博士课程的时间。50年代末, [b]历史系的博士生通常要经过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学业,但Perkins的方案要 [b]求4年之内完成。具体措施是,第一,提高奖学金,使学生经济上无后顾之忧,专心 [b]学习;第二,设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作好充分的语言准备;第三,减少博士生的选 [b]课量,并把博士论文的题目限定得更小一些,使学生能够有能力在短期内完成。 [b][b]然而这一目标被证明完全不切实际。首先是语言训练。如今大学的财力比40年前雄 [b]厚多了,动辄可以送学子去海外进修。但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的语言教学也出 [b]现了不利于博士课程的倾向。比如,笔者教中文时发现,学生越来越重口语,教学 [b]对阅读能力非常忽视。后来才明白,班上的学生没有一个将来准备读博士,大多是 [b]准备将来作生意、当律师。他们希望今后一旦到中国工作,大学的语言训练能够帮 [b]助他们应付日常生活,没有必要学阅读。笔者偶尔看到赵元任先生几十年前在哈佛 [b]大学编的汉语教材,大吃一惊。比如教材中有类似“什么是汉学家”这样的文章, [b]非常文雅、非常学术,比起如今我们在课上作的“他又漂亮又有钱”这类口语练习 [b]来,简直是两个世界。也难怪,赵先生当时教的学生,大多要当汉学家,如今的学 [b]生,大多是看重了中国所提供的经济机会。教学跟着学生的需要走,很少考虑要读 [b]博士的学生的需要。所以即使在大学苦学几年中文,一般美国学生进了中国史的博 [b]士课程,为了阅读中文文献,还得补语言的课。 [b][b]减少博士生选课,缩小博士论文的覆盖范围,则更不可行。博士生未来的主要工作 [b]是教书。你若是研究康熙,不能只懂康熙,还要教几千年的中国史,甚至日本史、 [b]东亚史。狭窄的训练完全无法使博士胜任工作。在耶鲁历史系,博士的资格考试有 [b]三个专业,一个主修,两个副修。其中的两个副修中,一个必需涉及与你主修所研 [b]究的地区不同的一个大洲的历史,或一个纯理论性的题目。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 [b]知识广博,能够适应未来的教学要求。 [b][b]不过,Perkins提出的增加对学生的资助的方案,却得以实施。目前虽然有38.3%读 [b]人文的博士生是自己花钱读书,但33.2%是通过当助教支持自己的学业,23.8%拿着 [b]奖学金读书。一些顶尖学校因为互相竞争,奖学金越给越高。以耶鲁为例,93年我 [b]妻子进校时,拿的是最高的奖学金,生活费也不过9500美元(学费免),而且只有少 [b]数人才有此运气,许多人只有半奖或没钱。如今,所有博士生基本都是全奖,生活 [b]费部份高达15000美元,暑期还另有资助。笔者95年进耶鲁的东亚研究硕士课程时, [b]拿的是最好的资助,即免学费。但两、三年后,居然硕士也能拿到生活费。更有甚 [b]者,暑期还有各种基金供你到海外作研究、学外语,有时金额一次就高达七、八千 [b]美元。如此算来,生产一个博士,造价至少得十几万美元。 [b][b]美国的博士课程,可以在七、八年内,把一个幼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造就成一流的 [b]学者,这已经是近乎奇迹的事情,再缩短时间如何可能?特别是在历史领域,因为 [b]要积累知识,学几门语言,速成就更属天方夜谭。不过,这样优厚的资金和学术环 [b]境,也自然能够产生重量级学者。笔者不才,守着这么好的条件至今一事无成。但 [b]笔者一些才能更高的朋友,若有这样的运气,肯定早就干出一番大事业了。这也是 [b]笔者的惭愧之处。 [b]
上一篇: 沈阳四千过-2001
下一篇: 最后阶段的复习注意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