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十几年 无障碍交流者不超5%
新华网 2013-10-09 12:53 浏览2420次
  国庆小长假,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水果湖附近的多家英语培训学校仍人满为患,不仅挤满了正在参加培训的孩子,教室外面还坐着等孩子下课的家长。上课的孩子最小的甚至只有三岁。这样的场景,几乎是全国各地少儿英语教育的一道共同风景。有受访专家称,在功利化的导向下,中国英语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大学生只会应付考试,学了十几年,能实现无障碍交流的人不超过5%。 [b]  三四岁就开始学英语[/b]   近年来,英语教育的低龄化趋势加剧。   记者寻访武汉十几家英语培训机构,大部分都设有“少儿英语”课程。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今年我们专门针对三四岁的孩子开设了早教班,目前已经有不少家长来咨询报名。”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备战小升初”是绝大多数家长让孩子从小学英语的初衷。   “英语教育虚火背后,应试教育是重要推手。”南京江宁东山小学校长蔡小平说。 [b]  学了十几年能考不能用[/b]   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以及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已经远远超过英语的实际效用。齐鲁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周卫勇认为,耗时多、效率低、没地方用,是我国英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会超过5%.“大多数人学英语十几年,最后的结果可能都只掌握些”三脚猫“功夫。”上海外国语大学副研究员缪迅说。 [b]  应回归“工具”定位[/b]   多数家长认同,国际化的大潮中,英语教育应该强化,但应该走更加合理的道路。“我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在工作中遇到需要使用英语时却发现,不是听不懂就是说不出来。”上海阳浦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杨庆说,“学校教的英语注重语法和读写,缺少对听力和口语的训练。”   杨庆等家长认为,不要求孩子在英语考试里取得多好的成绩,而是希望他能够听得懂别人的想法并且充分表达自己。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消除英语教育虚火,首先要让英语回归工具的原本定位,弱化英语的应试教育功能,强化其语言教育功能。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