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感悟帖 整理收集澳洲生活(一)
寄托天下 | 2013-09-12 14:27 | 我要评论 | 浏览6202次 |
[align=center][b]寄托天下:57882674[/b][/align]
本帖子欢迎大家把大家看到的关于澳洲生活的内容的帖子上传,
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大家看到的,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和感悟。
开篇:转自我尊重的一个哥哥。文章来自:
[url=http://patricktju.spaces.live.com/]http://patricktju.spaces.live.com/[/url]
[b]6月28日[/b]
来澳感受来澳洲五个月了,一直没有机会静下心来写一写自己心里对这个陌生的国度的想法和认识,不过也不能完全怨我,来澳洲之后的四个月以上的时间,我是混迹于华人圈中的,我的房东是华人,我的同学是华人,我的老板是华人,我的室友是华人,我每天看着《新闻联播》吃晚饭,我每天像在大学,甚至高中一样在学校里和同学们高谈阔论,我像在国内一样每周拿免费的中文报纸《南澳时报》和《大纪元时报》,阅读着用汉字写的新闻报道,我也会绞尽脑汁把繁琐的英文知识翻译为易于理解的中文进行记忆,如:multicollinearity-多重共线性……可以说,我的其实是生活在一个悬于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空间中,中国在上面,我抬头可见,澳洲在脚下,却难以触及……
直到5月中旬,我找了家外国人的餐厅打工,我才有机会对这个年轻的国家,陌生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深层次的了解……
首先说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不同之处。就不同点,我不想说太过于肤浅的表面,我暂举几个细节的例子来说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国民素质与习惯的不同。
[b]场景一:公车上。[/b]
有一点是确定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澳洲,都有人在公车上很大声旁若无人地讲话。但不幸的是,除去土著不说,在这里,几乎全都是华人,至少也是亚裔,在公交车上很吵闹,很大声,很不顾及他人的嬉戏,吵闹,讲电话。我在阿德莱德坐过很多公交车,除了上下学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行为的白人。当然,这也不能就此断定华人的素质就低于白人,毕竟文化差异在这儿摆着:中国人讲究自我为中心,外国人讲究社会为中心。
[b]场景二:加油站。[/b]
澳洲的加油站不像中国,有很多服务人员游走其间。我在阿德莱德见过的加油站都是没有服务人员的,车主自己拿油管给自己的车加油,自己读油表上的数值,然后自觉地进到加油站便利店里付钱。人们很自然,也很自觉的遵守规定,不在加油站内吸烟,并且很谦让,不会出现国内那种抢油管的事情。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
[b]场景三:马路上。[/b]
可能是因为全民开车普及的比较早,开车的历史比较长,在这里,路上疾驰的车都是很文明的。这里完全没有交通警察,司机们自觉地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定。没人闯红灯,或者说,没有人拿自己的生命或者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在路上,为数众多的汽车对于罕有的自行车是很谦让的,这一点我一个骑自行车的深有体会,每到没有交通灯的路口,总会有汽车远远地就开始减速,然后司机用手势示意让我先过马路,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被别人尊重,这里的生活才叫做真正的和谐。
[b] 场景四:公交车站。[/b]
在这里,繁忙的上下班时间,公交车站上总是站满了人,但是没有拥挤,加塞儿的现象,人们井然有序地排队等待公交车的到来。这在中国同样是难以想象的。
[b]场景五:中央市场(Central Market)[/b]
与国内不同,在澳洲的自由市场买菜,无论买多少,都不可以划价的,也没见过有人划价。菜市场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化收银。但是这里的菜市场并不比超市里的菜便宜多少,也并不新鲜多少,而且,无论在哪里,都没有活鱼,活虾这类鲜活牲畜产品卖的。而且,牛羊猪肉也不像国内那样分类简单,猪肉可以分成猪前肩,猪排骨,猪腿肉,猪肉沫,五花肉,精瘦肉等好几种,每个部位,每个种类价格相差极大。另外,外国人基本上没人吃内脏和猪蹄,甚至鸡脖子,这些都是卖给华人和亚裔的。
[b] 场景六:考场中。[/b]
我的考试刚刚结束。这里的考试,至少是阿德莱德高校的考试,都是集中在一个很大的地方,几千人坐在一起进行考试的。考完一拨儿出去一拨儿,唯一令我不爽的是,每次,有的专业中途考完退场,只要是有很大的动静的,我都能依稀地听到中文,回头一看,果然黄皮肤,黑头发的学生们在积极地讨论着,抱怨着,打趣着,全然不顾及我们这些仍然在进行考试的人。当然,鬼佬们考完试也挺激动的,只是动静没那么大而已。另外,鬼佬们考完试也有对题的习惯……
[b]场景七:商场里。[/b]
难怪有人说这里是资本主义大农村,真的差不多。一条短短的Rundle Mall,三个稍微大一点儿的商场,就算得上是这个省会城市最大的购物中心和步行街了。步行街这东西,起源于欧美,发展于日本,却泛滥在中国,想我大天津的滨江道和平路商业步行街,南北一公里,东西三公里,加上纵深,足够逛一整天的。这还不算那个城市其他地点的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然而在这里,只要你走得快,15分钟就可以穿过整个Rundle Mall,只要你来得晚,傍晚6点多钟,这里就全都打烊了。不提夜上海,单是皖南屯溪镇的夜市,都比这里繁华好多。前天去手机店想买块儿诺基亚7610的电池,被告知没有卖的,想去年,我在国内,可是连摩托C289这种古董机型的专用电池都买得到。自不必说这里没有国内颐高,赛博,百脑汇那样的数码大卖场了,反正我是没见过……
[b]场景八:周末,尤其是周日。[/b]
一到周末,原本就不算热闹的城市就有冷清了许多,几乎所有的银行,商家,市场的关门歇业。一个朋友曾抱怨说周六的时候连他家门口的公交车都停运了,害得他早早地成为有车一族。
[b] 场景九:物价。[/b]
和国内比起来,这里绝大部分的商品如果换算成人民币的话都比国内的贵。但是,事情要比着看,就澳洲人平均的薪金水平来看,这里的物价低的离谱。这里人均月收入四五千澳元左右,但是一条私家游艇只要一千多澳元,一套AMANI的西装也只是一千多澳元,这里的二手汽车,多在3000到7000澳元之间,这里一公斤鸡翅只需要澳元2块钱不到,汽油也只有澳元1块多一点儿,房屋价格经过了三年的上涨,距离城市20站以内的大概要三四十万澳元。一个local说过,在这里,阿德莱德,有车有房,每个月只要1000澳元就能过得不错了。的确如此。但是,像所有的发达国家一样,这里的人工极其昂贵,补个车胎比买个新胎还要贵!
[b]场景十:餐馆里。[/b]
这里的伙食在国人眼里应该是很差了,西餐本来就不如中餐好吃,除了BBQ这样肉食为主的菜系,其他的西餐可谓乏善可陈,通心粉,批萨,三明治,汉堡包,沙拉,煎蛋基本上就是这里的人大众菜谱。总是能看到马路边的餐桌上,一群白人很high地吃着三明治和生菜沙拉。我真不知道那种简单的东西有什么好吃的。还是国内的水煮鱼,红烧肉,粉蒸肉吃起来爽口。
以上这些不同点是与我们留学生息息相关,也是日常生活中最易于发现的细节。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大到如民主政治,人权,国家政策,小到绿化,行车方向,着装偏好,在此不再详解。
当然,澳洲有很多地方跟中国也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这里也有捡破烂的,跟国内一样,衣着褴褛,推着小车在穿行于商业街上,掏垃圾箱里的空瓶子;这里也不全是富人,穷人的家里照样很破败,窗户破了照样也有用报纸,塑料布补上的;这里也不是人人都是绅士(本来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这里也有无赖和好吃懒做的家伙(没办法,福利太好了)
下面说说我的情况,我打工的这家餐馆的老板,是个希腊女人,57岁了,据说年轻时是个演员,在希腊还小有名气。跟我一起做工的有菲律宾人,印尼人,马来西亚人,还有一个local老太太,叫Margret,65岁了,荷兰裔,白天作心理理疗师(其实跟法轮功差不多的东西),晚上来餐馆作厨房帮工,我跟她比较熟。最后一门考试的前一天,她叫我去她家帮她扫房子,4个小时pay我60块。之前还多次解释,是因为她有恐高症,不能站在凳子上,才叫我去帮她,还一个劲地说活不累,她会尽力帮我,生怕我不愿意(文化差异……),周日早上,她先开了20多分钟的车到我家接我,到了她家,给我煮了一杯热咖啡,拿给我几块饼干,之后才叫我开始干活,其实也是我们俩一起扫,我站在凳子上,她帮我换洗抹布。中午的时候,她还给我做了一顿饭,原汁原味的西方人家庭餐,两个一面熟的煎蛋,一些蔬菜拌的沙拉,几片面包,一点儿奶酪。全生的辣椒和洋葱吃得我直反胃口……外国人绝不讲究在饭桌上推来推去那套客套,等我夹了菜之后,Margret毫不犹豫地将剩下的菜盛到自己碗里……
之后继续干活,她看我干得很累,很不好意思的说:她把房子弄得太脏了,要不是她怕高,绝不会“劳烦”我为她打扫(我是在搞不清楚她给我钱还如此的不好意思),清扫结束后,她又给我冲了杯茶,一个劲儿地讲笑话,反倒弄得我觉得自己在剥削老太太的钱。清扫其间,我们聊天,她得知我要搬家,并且新家没有家具和厨具,她说可以送给我一些家具。于是,她开车把我和一个小桌子,两把椅子送回到了我家。这是我来澳洲之后,最轻松的一次打工,也是最深入地一次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情况。
Margret生活很乐观,她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大儿子已经死掉了,而她自己却看得很开“That's OK,you got some,you lose some,that's life”,本来是很脏,很麻烦的Kithen hand工作,她却很enjoy,而且决不会偷懒,并且常常多做那么十几分钟,直到完成手上的工作。
今天打工时,遇见了Margret,她说她带了些不用的盘子,碗和杯子给我,另外还有一些浴巾(虽然是旧的,对我用处不大,但是都新洗过,很干净,而且很整齐的叠好)。打工之后她又开车把我和这些东西一起送回了家。并且说好了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我一些大型的家具,而且她去找人托运。到家之后,我将我从国内带来的一本中国剪纸还有从墨尔本带来的一套纸质的茶杯垫送给了Margret,她很高兴,还很西方的在我的脸轻轻地亲了一下,看的出来,这些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客套的举动完全是发自内心。
以前,听人说过,有很Nice的外国老太太对人很好,但是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会遇见这么一位令我很感动的老人。我完全想象不到在国内,会把一个陌生的人领到家里,还很热情地带他到处参观,给他将自己的故事。但是,在这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我有幸遇到了。
很多时候,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多大利害冲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单纯,不复杂。用一个词来形容:TRUST!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b] 原贴地址:[/b][url=http://bbs.gter.net/thread-710032-1-1.html][b]http://bbs.gter.net/thread-710032-1-1.html[/b][/url]
上一篇: 何毓琦: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下一篇: 澳洲生活感悟帖 整理收集澳洲生活(二)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