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英语教育的“悲催” 哑巴英语很尴尬
文汇报 | 2013-03-12 10:53 | 浏览13606次 |
这个3月,英语教改,春风频吹。
教育部下发2013年1号文件,明确高考改革将从英语考试“破冰”,今年将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
在上海,市教委的一纸红头文件亦“剑指”大学英语课堂:今年秋季开学起,沪上部分高校将启动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改试点。今后,大学英语的定位将是“学术英语”,追求学以致用。
有人曾言,中国学生学英语的努力程度让人惊讶。从小学到大学,一个大学生平均上英语课的时间超过16年。但无休止的考证、考级热和遍地的“哑巴英语”,就像中国英语教育界的两朵“奇葩”,刺痛教育者的心。
“英语不是拿来学的,而是拿来用的。”尽管道理浅显,但改革真正推行起来,阻力很大……
[b]进大学后英语节节败退,拐点在哪里?[/b]
中学英语好的,大学不上英语课也照过四、六级;英语烂的,大学四年都在拼搏,为了考级还得掏钱上培训班——大学英语这门课,对学生到底有什么用?
这个学期开始,林晓容每天的晚自习内容又多了一项:背诵大学英语六级词汇表。最近一次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时间,是今年6月。
林晓容今年大二,就读于沪上一所985高校。重拾英语六级词汇本,她觉得自己有点可笑。“早在读高二时,我就参加过一个六级培训班。”她说,当时报班纯粹是为了迎战大学自主招生,多背几个单词。
大学如愿考上了,但英语却一日不如一日。林晓容试图回忆导致自己英语水平下降的拐点。“大一时英语最好,但不准考级;大学英语课有点水,随便混混;后来忙着攻高数,英语靠边了……”
在国内高校,大学英语课是必修的公共课中所占学分最多、总学时最长的课程。尽管“地位”崇高,但这门课却纠缠了学生们太多的负面情绪。
“我们班里英语好的,不上英语课也照过四、六级;英语烂的,大学四年都在拼搏,最后还得去外面上培训班”;“这门课学不到什么,最大的价值就是挣学分,为了直研、评奖学金,要拿高分。”一些大学生直言,虽然大家都知道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但作为公选课的“大学英语”却难以让人满意。
有专家分析认为,不少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缺乏兴趣,和这门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与高中英语过分雷同有关。
据了解,上海一个高中生的高考英语词汇量大约在3500个单词左右,而大学英语四级词汇量在4500词上下。两者之间梯度不大,高中英语底子好的学生很轻松地就能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这也让很多人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长期关注大学英语教学的复旦大学教授蔡基刚,2009年时曾对国内21所大学做过调查。让学生比较四年前刚入校和目前的英语水平时,有44.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基本没有提高或有所下降”;其中,认为“有所下降”的占21.1%。
[b]重“通用”还是重“学术”,争议异常激烈[/b]
有人说,英语是工具,和专业结合最重要;也有人云,外语和文化相连,通识教育不该过于功利。乍听上去,两种声音都很对,可长期以来,它们却相互“掐架”……
大学英语课必须改了。不仅因为它在学生中吸引力,大学英语教学也越来越无法适应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颖说,目前学校各个学院基本都推出了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今后,本科生在校期间将有越来越多到海外访学的机会。无论是校内学习还是海外交流,都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3月初,市教委发出“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大学英语的定位,将从传统的通用英语,转变为今后的“以学术英语为核心”。
虽然改革是共识,但论及具体的实施方案,争议却不小。
“学术英语”是不是正确的方向?如果是,课堂教育应该怎么改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据记者了解,最近10年来,由教育部主导的大学英语教改曾先后启动过两次。无论是2002年还是2007年,教育部都曾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提高交流和科研能力。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高校内部却一直有隐形的阻力存在。
知情人士透露,圈内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有两种声音、两种立场。双方相持不下,可听上去都有道理。
从专业角度看,英语教学可分为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类。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学对于英语教学的定位一度是通用英语,它被认为是“除了打好语言基础外并无特殊目的的语言教学”。而专门用途英语,则是为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或未来工作需求而服务的语言教学。
因此,有不少老师认为,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只是一门工具语言,“会用即可”,把更多力气放在学术英语上才是正经。
但任教老师队伍里,也有相当部分人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不应过分功利”。
重学术还是偏通识,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差异极大,也勾连着更多的争论。
[b]高中生和大学生英语水平接近,或许是一种错觉[/b]
即便是高考前英语口试得“A”的学生,英语口语也不如人意。或许,分数掩盖了一个现实: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被高考耽误的一些“课”,需要到大学里补……
按照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宋缨的看法,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既要通过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外语学习了解异国文化,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也应为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英语学习提供“过渡”。
“到底用什么教材和教法,才能如愿达到改革目标。完全放弃通用英语,用一些具有浓厚专业背景的学术英语教材和资料,能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宋缨时常给大一新生上课,在为大量新生“搭脉”后,她发现,新生的英语水平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如果用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衡量,部分新生入学时即可通过考试;但如果严格按照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来看,哪怕是高考英语考分很高的学生,学得也不怎么样。”宋缨解释说,高中英语的课程教学,对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都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听力、阅读、写作被纳入高考考察范围,很多高中生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错的训练。与之相对,口语交流(说)以及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由于不在高考英语“考”的范围,练习就较为薄弱。
“尤其是英语口语,很多初中生刚学习不久,讲起来很流利;可到高一高二以后,口语用得越来越少,到高三进入复习,老师忙着讲考题,学生忙着答题,基本没有机会讲英语了。”大一课堂里,不少新生在高考前的英语口试成绩都为“A”,貌似优秀。但宋缨对学生的实际口语水平并不满意。经过高三的强化应试训练,学生们的阅读和词汇可能长进不少,但口语和翻译能力被荒废了。
“哑巴英语”能否通过大学课堂扭转?宋缨认为,在帮助学生们进入专业英语学习前,有些课必须补。而学术英语教材是否适合用来“补课”,值得商榷。
[b]中国人学外语,是太功利还是太天真[/b]
用“悲催”两字形容中国式英语教育并不为过。一项对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成人英语水平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属“低熟练度水平”;亚洲区也排在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
大学英语教育走入尴尬境地,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过于功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有学者对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区7所高校875名高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做过英语学习需求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工具目的性很强。在未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前,超过八成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大的英语学习动力;而一旦通过考试,表示愿意继续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更高,但受访者希望修读不同于大学课堂的英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但学生们想到的提升语言能力的途径,仍然是考证和考级。
培训市场上,英语化身为多种证书,对应着多种能力。比如,都是考研,国内考研有专门的英语辅导班,这和申请到国外学校读研要参加GRE和托福、雅思考试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项目。再比如,为了求职,不少学生把奋斗目标锁定于拿下高级口译证书;此外,偏商务类的学生优选BEC(剑桥商务英语),托业考试也被认为有增加进入外资企业的机会;而如果是报考公务员或把求职定位于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一些持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学生还忙着“刷分”,试图用分数证明自己的英语水平。
是不是证书越多就证明英语学得越好?有人直言,中国式英语教育,用“悲催”两字形容并不为过。
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远远超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全球最重要的外语培训市场。在全球54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的18岁以上成人英语水平的调查中,瑞典以68.91分高居第一,中国大陆以49.00分排名第36位,属于“低熟练度水平”。在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
“英语是工具语言,不是拿来学的,是拿来用的。”不少大学英语教师直言,虽然道理很浅显,但在“闭门”学习和就业竞争的环境下,多数人都忘记了学外语的初衷,在外语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上一篇: 双语研究:吃肉越多越易生病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