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专女生千字HKU MPhil申请感言
寄托天下 2013-02-07 11:45 我要评论 浏览29831次
我是2012fall香港大学 American Studies 的小 MPhil一枚 (这部分是自己5月份写的,当时保留成草稿了)刚才翻看自己20岁时拍得艺术照,猛然意识到还有两个月我就要到22岁了,又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以前很爱看的一篇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貌似是张贤亮的作品,记录了一个中年女医生的事业,家庭和各种复杂的情感,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归结于两个字“无奈”。 记得两年前的时候,我和娜娜被人忽悠,跑到南大街那边的影楼拍了人生的第一套艺术写真,估计现在是不会那么冲动了,那时是为了庆祝我20岁的生日,可以狗血的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那年的夏天,我参加了北京新东方的GRE住宿班,憧憬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去北美读博士,虽然我上课打瞌睡吃零食聊天到最后干脆就翘课,但是也就从那时开始,我的梦想开始萌芽。(之所以憧憬美国,是因为得知美国的博士有奖学金,原谅我这么的小市民心态[img]http://bbs.gter.net/bbs/static/image/smiley/coolmonkey/04.gif[/img] ) 大三的时候我的生活理所当然得和各种考试联系在一起,我先加入了考证的热潮,满腔热血征战高级口译赛场,好在低空飞过了笔试,但是能力有限,栽倒在口试上面(今年四月底又去上海挑战口试,这次总算挑战成功了,刚扬眉吐气[img]http://bbs.gter.net/bbs/static/image/smiley/grapeman/02.gif[/img] )。大三下半年是和恐怖的GRE纠缠了将近半年,3.15打假考作文(我选的奇葩日子,后来才知道这是打假日[img]http://bbs.gter.net/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weat.gif[/img] ),6.12号考了笔试,考试前20天我才背会了红宝书,我是多么的淡定啊。当然这份淡定后来就变成了恶搞,RP不好,7月中旬GRE成绩就可以网络查询,但是我死活在ETS网站上查不到自己的成绩,最狗血的是还收到了南加州大学的一封邮件(是ETS免费寄送分数)说收到成绩欢迎我来报考,可叹的是它都知道我的成绩,我依然蒙在鼓里,当时很想打电话问问那边的小米“你好啊,请问我GRE成绩多少啊”[img]http://bbs.gter.net/bbs/static/image/smiley/grapeman/20.gif[/img] 。我很淡定地等待纸质成绩单,直到10.10号才拿到自己的成绩,当时迫不及待撕开信封,看到680+780+4的成绩后我竟然出奇的淡然,可能是等的太久了吧,已经没有了感觉。后来8月底考了托福,托福成绩不满意,但是我没有选择刷分,因为这些考试对我来说已是很大的开支了。 考GRE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我的美国梦的破碎,就我现在的水平,是申请不到北美的英美文学的博士。原因很简单,文学专业对语言要求很高,收录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几率很小。这项结论是自己在逛了那么长时间的寄托和太傻论坛得出的,看到一个南开姐姐的帖子,她说认识一个北大的学姐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才读上普林斯顿的比较文学,这条路太艰难。可怕的是我搜集了那么多帖子,却没发现一个能去北美读英美文学的成功例子,我心灰意冷了。巴金曾经评价冰心女士说“有你在,灯亮着”,可是我在北美申请之路上没有看到任何一盏明灯[img]http://bbs.gter.net/bbs/static/image/smiley/coolmonkey/10.gif[/img] 。 考研or 留学 暑假的时候,我挣扎在考研还是留学中,北美是不再抱有幻想了,虽然我梦想去英国这个文学圣地,但是一年30多万的花费让我打消了念头,资本主义国家烧钱啊。考研Or 留学,我的答案是both。两个我都不想放弃,因为两个我都没有把握。幸运的话,我能中一个;然而更有可能的结果是两个都失去。于是我一直是两手准备的,一边复习考研专业知识,一边是弄申请材料。我是报考的上交的英美文学,考研开始真正复习于12月20号左右,大概花了20天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382分,专业的第一,关于考研,我觉得还是在考试平常的基础,大家不要拉长战线就好了。 Why Hong Kong? 在一番忖度后,我的目标锁定了Hong Kong,原因如下: (1)香港属于中国,文化差异应该小一些,大家最起码好沟通(现在知道他们也会操着那口人神共愤的普通话骂人),而且距离近,方便我回家。(现在得知一年就14天的带薪假,呜呜[img]http://bbs.gter.net/bbs/static/image/smiley/coolmonkey/12.gif[/img] ) (2)香港的大学虽然数量较少,但是排名很高,香港大学连续三年亚洲第一(我是个多么俗气的人,每次看到港大主页全球18名的排名就激动不已。但是我相信二本学校出身的同学大家都特别钟情排名这类东西,受歧视成习惯了。)你妹的港大,现在连港科大都PK不过了,不给我长脸啊[img]http://bbs.gter.net/bbs/static/image/smiley/coolmonkey/11.gif[/img] 。 (3)香港的学校申请费用低,150到300港币不等,当然是每个专业(啊哈哈,又开始俗气了[img]http://bbs.gter.net/bbs/static/image/smiley/coolmonkey/13.gif[/img] )。 (4)在香港,我还有可能实现我学英美文学的愿望。(这又是我的一厢情愿)。 (5)最重要的是,香港读一年master只需要最多15万左右,性价比高啊。(这些天来接触很多申请香港的人,发现大多是工薪家庭,这十五六万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支出,大家都背负着同样的梦想,绝对不要浪费父母的辛苦钱) 说完优势就来说缺点了 (1)二本学校的背景实在太不给力了,既然香港还是中国的地盘,它自然熟悉一些强悍的985和211学校(比如说北大,清华,复旦,上交,中山,中科大之类的),而且有些港校是很看重学校出身(主要是针对研究型的MPhil 和 PHD,master还好些)。看到一个同济女孩深圳中大PHD的面经,其中提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负责人说“凡是你们这类学校的,我们一般都会提供面试机会”。当时觉得很气愤,为什么要用出身来衡量呢?后来想想觉得学校做的很有道理,此类学校确实人才辈出,且人家有很多好的机会(比如科研,实习,出国交流,发论文,最牛逼的是直接通过本科导师套到香港的导师)。 (2)港校太少,比较有名气的就是那六所,而且近年来香港读书的低廉价格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大陆学子,竞争很激烈。尤其是对于文科专业,本来开设的master课程就少,而且英语系这种牛气冲天的系招生名额特别少,比如说港中大的英语文学貌似去年一个大陆生都没要,港大干脆就没设置此类的master,科大则更决绝,干脆就没有外国语学院。所以一般英语系的mm们的选择都是香港中文大学(专业包括应用语言学,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香港城市大学(英语言学,翻译等),香港理工(翻译与传译,英语教学等)以及香港浸会大学(专业我不清楚)。 MA(授课制) OR MPhil(研究式) OR PHD(研究式) 贴个从太傻转来的小静朋友的帖子,里面说的比较公允: 1、研究式和授课式的对象定位 顾名思义,研究式就是针对某一学术领域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探讨,以获得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为最终目标。授课式,就是向学生授予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和对该专业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 So能在这一学术领域做研究科研的必然要是对这一领域了如指掌或者已经小有成就,因此顶尖学校的顶尖学生必然是研究式的最佳人选,或者说,在顶尖大学学业有成的佼佼者自然有种社会使命感投入到攀登人类科学高峰的工作中,so学术就是善学之人的最佳归属,如果善学之人不走学术之路那么由谁来开拓知识的疆域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顶尖大学的顶尖学生,但是每个人都有继续追求知识和学历学位的权利,因此,对于有这些想法和学习能力尚可(注意学习能力和学术能力是有区别的)的同学都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的道路,也许,多一点的知识和多一张的学位证书对他们今后的职业道路来讲都是一笔竞争本钱。 2、研究式和授课式的学生群体 顶尖大学和顶尖学生,主要只指TOP20以内的大学,TOP10以内的学生,并不是说TOP20大学里TOP10的学生一定能申到,也不是说TOP20以外TOP10以为的学生一定就会失败,我只是截取一个频率最秘籍的范围。应届生高GPA基本上是必要条件,当然如果有很突出的科研成果,自然会得到对方教授的赏识。还有一个不得不说,TOP5尤其是TOP2的大学(或者是该专业领域内最NB的那个大学)一般都有类似保研的性质向港校保送研究式学生。 授课式,有些人因为授课式的门槛低就对授课式持一种消极和否定的态度,但是,门槛不代表平均水平,授课式招收了平均分不到80分的人招收了二本三本的学生,但不代表授课式里没有TOP20 TOP10 TOP5 TOP2的学生,也不代表授课式里没有GPA85 86 87 88 89的学生,并且不是个例,就我所在的division来看,211学生仍是主体,TOP20学校的学生至少4-5成,GPA83以上的至少5-6成.虽然在学术方面没有太突出之处,但在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或者实习经验上也是有所积累。 总而言之,必须承认研究式招收的都是顶尖优秀的人才,但是不代表授课式里没有佼佼者,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评价人才的两个方面。学术理论和社会生产需要的是不同的人才,在太傻这样的留学论坛里固然是以崇尚知识为主,学者固然有学者的清高和姿态,但对于整个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不是只有学术和攫取知识一种,而且在每个人不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里,不一定是高GPA和满眼的学术成就才是金子………………希望各位同学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定位,这里仅仅是一个留学论坛而不是整个社会,也许跳出这个圈子去理智的思考自己的追求就会在众说纷纭中找到自我。 3.研究式和授课式的学科 对于理工科学生,当然研究式是最佳选择,我本科学工科,深知科研项目对理工科学生来说有多重要,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锻炼和提升。因为,理工科招收的研究式学生数量是比较多的,而且如果真的想在科研行业找到理想的工作不读研究式基本上很难有所提高。同时理工科的尖子生去US的比较多,所以亚洲这里理工科的申请还是比较容易的,授课式就更加了…… 对于文科类学生,可能研究式有点太过于理论,也并不着重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所以一般文科生中的尖子生也是申请授课式的居多,而且文科本来就是偏向于实践经验的积累的锻炼,授课式正好可以教会他们这些职场上有用的技能和智慧。文科类的研究式一个大的学部也只有3个,如果不是专业内TOP3的学校TOP3的GPA外加丰富的Papers和惹火的GT基本没有申请成功的希望,而我所认识的传媒领域的三个研究式学生2个都是已经在US读过一个Master的,另外一个则是从学校到GPA到GT到学术成果无懈可击。所以文科的就连授课式的竞争也并非那么容易…… 以上均为转载。 本人的亲身感受:我是既申请了MA也申请了MPhil,学校方面本着上名校的气势,我广泛撒网了港校的前四名(港大,港科大,港中文,港城市)。主打招牌是MA,辅助MPhil(当然是奔着MPhil一个月13600的奖学金去的,) 我的申请流水账 之前说过我的申请基本考试准备,现在主要说说11年下半年姑娘我都干了些啥: 我大概8月12号左右回学校开始准备托福吧,同时,我也在做着其他的一些事情:找论文,看论文,复习英美文学基础知识为考研做准备。申请研究式的需要研究计划,我定下了我最热爱的黑人女作家的作品,然后开始广泛寻找这方面的资料。(不得不吐槽一下某某大的数据库,泥煤的一点用都没有啊,啥有用资源都收集不到,啥论文都找不到啊,就是个摆设啊,说你是摆设是在夸你啊。) 我当时是从 爱问资料库里搜索下载的,大部分都是什么论文集啊,有的好几十万字,只能慢慢挑选,这个过程最痛苦了,每天对着电脑上的论文集pdf挑选黏贴有用信息,看着一个个英语字母,感觉眼都快瞎了。 九牛二虎之力,我惊天地泣鬼神地完成了(自己独家炮制的,自娱自乐的)研究计划,连我自己看着这个研究计划都好不靠谱啊,于是乎,我发挥厚脸皮功能,找到老师帮我修改,老师真的很敬业啊,把我的研究计划批得一无是处,借着老师的建议,我又改了两三次,后来实在改不动了,因为再改下去,要错过主轮申请了。 当时我的脑子里一直在想:我要有新意,抓住对方教授的注意力,creativity啊,有木有。于是乎,我决定去骚扰Virginia Woolf她老人家啊,她的“A Room of One's Own”,女性主义的巅峰之作啊。但我决定不研究她这个已经被研究过上千遍的东西,不是creativity嘛,我仿写她的作品,顺便加入中国元素,呵呵,好像周杰伦的中国风啊,铁定受欢迎啊。坐在四教401自习室,我特别矫情的捧着这篇洋洋洒洒的大作,反复地反复地反复地,来回地来回地来回地揣摩她的用词,(感觉她的英语好高雅啊)。等到功力练成,我奋笔疾书,写下了一万字的“ A Country of One's Own”, 从woolf的角度论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 有着看起来不是很难看的GRE,托福成绩,外加一篇漏洞百出的研究计划,辅助上我天雷滚滚的仿写议论文,再加上我胡乱写出来的一篇论文,我踏上了申请的道路。这时候,已经到了十一月份了,我的PS,CV,推荐信之类的几乎全部搞定,特别鸣谢外教,她帮我修改申请文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文科生需要套磁吗? 套磁就是和教授套近乎,甭管你怎么套他,电子邮件,面谈,借用七姑八大姨的关系,其实申请的时候,只要套上了教授,这事就好办多了。十一月上旬是我套磁的日子,我前后套了差不多7个教授,就两个教授不是官方的回复,其中一个教授嫌弃我的托福分数低。 套磁的技巧我就不多说了,也不用怎么说,你想教授每天收到几十乃至几百封邮件,如果你的邮件没啥特色,你指望他凭什么录取你呢?套磁前必须熟悉教授,看过他的部分论文,和他探讨一下双方感兴趣的话题,提出你自己的观点,不要上来就问教授是不是能够录取自己。我的套磁邮件大概七百多单词左右,主要是讨论了教授最近研究的一个新的观点,然后提提自己的想法,附上自己的CV,研究计划神马的。 很多人说文科生不需要套磁,因为文科教授的权利太小,文科项目资金少,教授手中的名额少。但是我想说的是,你套磁,有可能没啥用,但是你不陶瓷,你就差不多悲剧了。 如果有机会与教授见面当然最好,但是像我这种情况,草根阶层,只能用最大众,安全系数最低的手段——发邮件骚扰教授。港大的教授是过了四天后回复我的,说如果我能顺利通过研究生院,他就收我做MPhil学生,(当时心灰意冷,后来才知道研究生院不卡人,况且招生就是他负责,只有他手上有名额[img]http://bbs.gter.net/bbs/static/image/smiley/coolmonkey/02.gif[/img] )。套磁的时候,要关注教授的研究兴趣和方向是不是和你的研究计划match,不match的话,他够呛会理你,他是招人来帮忙干活的,肯定要看这人合不合适。当然也有很多人遇到教授放鸽子的情况,说好的给offer呢,最后来了个sorry,这要看教授和自己的rp了。 文科教授的quota一般会比较少,有的教授只能隔一年才能带学生,这种情况也要留心注意。如果想要申请MPhil或者PHD的话,套磁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教授觉得你合适,他完全有权利给你发录取,其实这点他就是你的Boss了。 有些同学问我申请的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的观点是:套磁很重要,GPA很重要(包括专业排名),GRE和托福成绩很重要(因为咱是英语系),有些专业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很重要,论文和研究计划是否match很重要。那啥国奖,那啥这大赛那大赛的文娱类大奖,其实在申请(特指MPhil和PHD)的时候几乎无所谓,比较看重搞研究的能力,当然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大家都喜欢,但是你首先得适合闷声搞学术,毕竟一个月给你13600港币的银子呢,是让你为政府和世界人民做贡献(我都不知道我这种专业具体能做出什么贡献)。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