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考G归来 155+167—我的经验、教训以及思考
寄托天下 | 2012-09-29 11:42 | 浏览11148次 |
今天考G归来,155+167,成绩不高,感到遗憾。之前就已想好无论成绩如何,都把自己的体会、经验以及教训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我本不是一个喜欢谈考试的人,觉得考完也就罢了,考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考不好更应该自己独立反思,因此多言无益,反而误人子弟。但是这段时间复习GRE的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天下Gters一家人的感觉,正是很多朋友的无私分享和一代又一代前辈共同积累起来的智力成果,让GRE考试的备考难度极大的降低。其实,GRE是属于这个时代一个庞大的留学生群体的共同记忆,它是一架桥梁,联通了彼此陌生却共同心怀梦想的你我。此外对我而言,GRE也是一扇窗,帮助我从改一个视角深入地理解美国教育和社会。出于以上的原因,我决定记录下自己的琐碎思考,文章较长,愿读者耐心读完。
[b]备考时间[/b]
先说说我的备考时间吧。一年前的暑假,我在人大校区上了新东方GRE班,在此之前对这个考试一无所知,英语水平也只是六级500分水平(如此水平也想出国,可见我野心不小),因此上课虽然被陈虎平、杜昶旭等几位老师的演讲所感染,却对于课堂内容消化不良。
新东方强化班上过以后,我的GRE备考便进入了休眠期,由于被学生工作等各种事情分散注意力,加上自己意志不坚定,我的考G计划一拖再拖,期间只是断断续续地将杜昶旭的《新GRE核心词汇——填空》背了七八成,其他工作一概没做。
直到今年暑假前,我才不得不正式开始最后备考。看似从6月开始背单词到今天考试结束一共三个多月时间,但事实上我前两个月时间备考都处于较为散漫的状态,只是每天花5-6个小时刷红宝书,而真正的高密度学习是最后一个月,准确说是36天时间。在此期间,我每天保证了12小时甚至更多的学习时间,其中有80%的时间投入算是有效率的。
至于为何突然从散漫中意识到备考问题的严重性,也许是网上一篇《新GRE、烤羊腰与再要你命3000》的文章深深地刺激了我。文章的作者连续备战2月,每天12小时,最终拿下165+的高分,我突然意识到高分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作者在文中提到800小时的有效学习对于GRE高分的重要性,我对此深表赞同。关于备考GRE时间安排的问题,杨子江老师的博客对此有详尽地说明 ,十分详实,大家可以参考。
总体而言我的体会是,如果希望拿下GRE高分,一段时间持续的高强度付出是必要的,800小时也许太绝对,而且对于大多数忙于专业学习的人不现实,但是至少在500小时以上。这个时间不宜用月数或天数来算,该按上文所说的小时数算。能够承受高强度、每天时间充裕的人,可以将每日学习时间规定在10小时以上,而对于还有其他事情的人而言,每天至少保证3-5小时的学习(过短时间的学习注定是无效的,因为它尚不足以将思维强度提升至有效水平,也足以形成归纳性的思考),因此,复习周期也就随之拉长。
[b]关于单词[/b]
很多人觉得单词是GRE考试备考中最艰难的一关,我并不觉得如此。人们不经意间夸大了攻克单词的难度,事实上背单词只需要两样东西:坚持和规划。所谓坚持是指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复性地做一件事,所谓规划是指一定要严格遵守背单词的计划表(详见杨鹏《17天搞定GRE单词》)。相比于那些需要大量思考力投入的学习过程而言,背单词是一个极度程式化的东西,因此不能算作难。重复性的却少用脑的工作做起来其实很简单。另外,考虑到搞定GRE单词是在美国做一个文化人的必要前提,是通读NYtimes 和经济学人等高端媒体的基础,是不是顿时间觉得背单词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呢?
至于背单词的核心秘诀,就是高频重复。具体的方法,杨鹏的《17天搞定GRE单词》里讲的很清楚,我自己的经历也告诉我很有效。只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讲,17天或许太短,可以按照书中的解释将周期延长为25天甚至一个月。该法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一张时间安排表,上面按照记忆曲线规定了每天所刷的list,之后要做的就是严格执行表上的任务。
就单词书的选择,我推荐如下方案。如果备考周期较长(在两个月以上),可以按照“17天”的方法将红宝书过20遍,随后再将陈琦的《再要你命3000》认真地刷10遍+。之所以先看红宝,是因为红宝收词的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有用的(尤其对于那些自身词汇量较少的人,比如我考G前词汇量在5000左右),此外,对于红宝熟悉会为过《再要你命3000》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问题是,“3000”如何来刷?众所周知,3000中不止有中文意思,还有英文意思,还有同反词汇,信息量极大。因此,刷三千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刷中文意思(方法同刷红宝,为方便可考虑3000便携版);第二阶段,中文意思刷到八成熟时可同时看英文释义,确保对于词汇的准确理解;第三阶段,专心看同反义词1-2遍(由于每个词汇会在不同位置反复出现,因此过1-2遍过程中大部分单词频率为10次以上)。第四阶段,按照意群记忆,具体参照或陈琦大叔的词汇串讲讲义。
整个过程看似艰难,对于有毅力的人而言是可以在30-40天内完成的。至于具体遍数我很难量化,须大家自己视情况而定。接上所述,如果对于备考时间较短的人而言,确保攻克《再要你命3000》即可。我与朋友以及网友的多次实战经历共同表明,完全熟悉3000可以确保在填空部分无生词。
之前已经说过,回头来看,我自己背单词时候强度不够。导致在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并没有完全搞定单词,而对《再要你命》这本好书也没有完全吃透,很多意思记得似是而非,导致填空做题效率和准确率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遗憾,这一教训供大家借鉴。
[b]关于阅读[/b]
阅读算是考G的战友们最大的心病。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直到考G结束的那一刻或许也仍未理解GRE阅读的内涵,相比于填空,阅读简直让人无力。准备GRE的这一个月来,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成为我们搞定GRE的障碍?对此,我有一些感受希望分享。
我自己的GRE阅读准备经历了如下过程:从望着文章如同看天书一般,到读过一边后只能识记几个熟悉的单词,到能偶尔考已有的背景知识理解一些文章,到偶尔能主动控制阅读节奏,再到不知道文章具体内容却能识别甚至预测逻辑关系,再到能把握文章却搞不定题目。从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们的阅读困难并非单一层面的问题,比如只是单词量不够或者只是长难句看不懂,而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造成了阅读的障碍。因此若想解决阅读困难,必须对逐层困难独自分析并分别解决。(在这一点上,陈虎平老师的《分层阅读法》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推荐之)
不妨从基本单元——单词说起。单词层面通常有两方面困难,一是过多陌生单词导致读者进入文章情境受阻,即对于文章的内容毫无概念,二是大量陌生单词引发烦躁情绪进而导致阅读障碍。
诚然,所有人都同意读懂一篇文章不必需要掌握其中所有单词,甚至包括专有名词的具体意思,但是,培养对于文中主要单词的识别能力是必要的。所谓识别能力,就是即使不知道单词意思却能够将其定性或是符号化的能力。说白了就是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举个例子,我们常常遇到一种困境,读过一个句子后,甚至连谓语动词都找不到,或许是因为把其中的一个可以做名词的动词作为名词跳过了,反复出现此种问题将极大影响阅读理解。在这种情形下绝对不能否认,对于核心词汇的准确把握是十分必要的。
陈虎平老师在书中指出,搞定GRE阅读的单词量应该在8000左右,这一数字并不夸张。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单词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如果只是似是而非的话,会成为限制阅读的极大障碍。为了确保单词层面的问题,我们要做两件事情,通过单词的背诵掌握各个学科特征性的专有词汇,以确保我们能够明白文章的学科范围和主要论题;通过单词的背诵能够确保我们对于文章中主要信息的理解不产生偏差。
随后再说句子的问题。长难句理解能力在GRE阅读中的重要性几乎是毋庸置疑的。所谓攻克长难句,并非能理解句中的所有信息,而是要克服对于文中出现长难句的恐惧之情,同时习惯GRE阅读中“不好好说话”的语言方式,最重要的还有培养从长句子中提取核心主干的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我自己的训练方式很简单,就是按照杨鹏《GRE、GMAT长难句》中的方法,每天早晚各花半小时阅读练习其中的句子,严格依照“不回视”等几个核心原则。如果将这样的训练持续20天以上,能够保证将书中的100多个句子十分熟悉,甚至背诵,相信阅读能力会极大提升。
我想再次强调“不回视”的重要性,训练长难句实际上是在帮我们纠正之前错误的、低效的阅读习惯,纠正的过程会比较辛苦,但是结果却是对我们终身受益的,不仅促进英文阅读,也会极大提升中文阅读的效率。
当词汇与句子的问题解决后,方可以上升到文章的层面审视自己的阅读障碍。对于这一部分的训练和提升,通过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我推荐陈虎平老师的新书《分层阅读法》配套《新GRE36套》进行练习。前者是虎平老师多年经验的学术性总结,编写得十分用心。后者是新G阅读的为数不多的训练数目,也值得选择。
训练方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3-4天时间通读《分层阅读法》一书,并对其中的六个Exercises 共计30篇文章限时多做几遍,再按照书中的方法写结构分析并研究题型,最后再依照书中给出的分析对照和理解。第二阶段,将36套题以每天2套(4套更好)的频率依照同样方法进行训练,等到比较熟悉文章结构后便可不必书写文章结构,在心中识别即可,重点培养时间安排和解题能力。以上是我的方法,每个人依据自己情况作出调整。
很多试过陈虎平的结构化阅读方法的人都对这种方法充满怀疑,我也曾经在相当程度上有同样的感受,但是当我严格按照书中推荐的方法进行练习的时候,我的确感受到提高,在模考和今天的实战中,我基本能够做到文章内容不清楚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较快地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这种进步是很明显的。
在如上所述的阅读训练过程中,严格按照书中的练习方法,并且保证持续的练习量和时间投入是重中之重。如果训练中途停止,跟没训练一样,相反,甚至会导致阅读速度进一步减慢。
相比于填空,我在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我完整地练习了大约30个练习共计150篇左右文章。自我感觉虽然辛苦,但是提高明显,可行,故推荐之。
[b]关于填空[/b]
填空是Verbal中相对容易的拿分项,不过就近期的模考和今天的考试看,我并没有完全突破填空这一关。我之前花在填空上的时间大约为150个小时左右,将陈圣元的前70个exercises大约 500道题认真做了三遍,做了陈琦词汇串讲的7套练习,还做完了新东方的绿皮填空。相比于其他几部分而言,相对无太多成熟的经验,姑且讲两点感受吧。
首先,在填空上大量练习是必要的,也是拿高分的不二法门,但是切忌只做题不思考。由于新G的训练题目十分有限,如何充分利用是很有讲究的。为了避免做完大部分题目后记住答案影响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的练习机会,我采取的办法是前三遍练习均不看答案。只是分别在本子上将三次的答案记下来,随后再进行比较。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是,我发现自己不同次对于同一道题的答案并不尽相同,对于这些题目在随后就要特别重视。以上工作完成以后,再对照答案和讲解进行重新分析,特别标注错误题和没有分析思路的问题。对于这些题目要反复看,找到自己的困哪所在,是看不懂句子,还是找不到对应点,还是词汇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要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其次,我认为背好琦叔的《再要你命3000》仍然是填空高分的根本前提。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单词的意思、多义进行较为准确的把握,避免似是而非。否则,在考场上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会发现,所有看似熟悉的单词都变得陌生起来。另外,对于常见意群的掌握要熟悉、扎实。这些工作花时间不算多,但是做与不做的区别却很大。关于单词的重要性上文已有提及,另外可参照一位我高分同学的经验文章《谁说你就该放弃——新GRE最后30天的挣扎》。
[b]关于写作[/b]
对我而言,GRE写作带给我的无奈感不亚于高考作文,但是他们的不同在于,GRE写作对我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之所以对其感兴趣,是因为GRE写作的每一个题目都是一个具有思辨价值的现实问题,它似乎为我这样一个整日思考人生和社会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表达自己想法。更为重要的是,我从内心十分认可GRE写作所强调的一种批判性和逻辑性地思维,它集中反映了公民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怀抱着这样的认识,我准备写作的过程没觉得十分苦逼。由于写作成绩尚未出来,我就姑且把自己准备写作的方法分享下,但愿对各位朋友有启发。
由于我备考时间很短,因此准备写作的时间便进一步压缩,前后大约只有十五天左右。受时间所限,我不得不制定了较为简约和高效的准备方法。
关于Issue的准备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我用一天时间刷了一遍新题库(共有149道题),对于Issue的主要话题范围以及问题类型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一遍中,我并不要求自己对每道题写出完整提纲,只是在脑中思考对于每道题的论证结构(正面论据,反面论据,总结论据),能想到多少算多少,不在没有思路的题目上停留太久,一切以效率为重。
刷题库另一个根本的目的,在于在每一道题的分析中形成自己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论证结构。在我看来,每个人思考问题其实总会采取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不绝对),比如,有赞成的反对,或是有保留地赞成,或是作“骑墙派”,没有明确的立场。我自己通过刷题库总结出的思维模式是:首段赞成,二段反对,三段“和泥”,即调和正反面的论据。随后,我便要求自己按照这样的思路逐一应对任何一个话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基本保证了对于题库中的所有话题都能很快产生思路。相反,如果我就题论题,分别确定自己的立场和思维方式,这样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思考力。
第二步,我将题库中的题目按照自己的标准分类。网上虽然有很多题目分类方法,但是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为自己的分类是经过思考和加工的结果,这一分类过程本身对于自己归纳不同类型题目的写法帮助很大。而且每个人对于不同题目的理解是极具个性化的,通用的分类并不一定适合自己。
第三步,我依照话题的分类准备素材。对于Issue的素材准备最为核心的原则就是将一个素材尽可能广泛地运用在不同的题目上。一个绝好的素材来源是译言,这个网站有两个优点,一是其按照科技、艺术、文化等栏目分类内容与GRE的话题范围是暗合的,使得分话题准备变得轻松;另一个好处是译言网的任何文章都有英文原文,可以直接援引并进行修改。以这样的方式,我准备了每个领域大概准备了1-2个“万能”的例子。
第四步,以北美20篇-30篇GRE范文为蓝本,积累有用的表达方法和语句。之所以放到现在才提升语言,是因为有前三步的基础,此刻的语言准备会有的放矢,只留意和积累那些适用于自己的论证结构、事例引用的语言。我积累了大约100句左右的表达方式,部分为结构功能,部分为具体的话题(比如有关创新、教育)的功能。随后将这些表达方式熟悉。
第五步,当完成以上的工作后,我开始进行真正地随机写作练习(在此之前为了了解issue可以适当练习)。随机选择任何一个话题,限时写作,在写的过程中我要求自己严格按照之前所构思好的论证结构,尽可能采用准备好的素材和表达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确保对他们的熟练应用。写完后再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这样的方式我连续5天每天习作2-3篇。感到自己已经有信心应对任何一个issue题库的话题。
个人认为,以上的所有工作如果能够认真地进行完成,GRE写作能力会在短期内会有较为显著的提升。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在短时间内确保不差,却不必然确保卓越。我相信,更为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是真正有效的方式。
Argument 的准备过程的理念和issue差不多,即相继迅速刷题库,整理思路,积累表达法,习作修改等几个阶段。在此不再详述。
预感我自己AW应该在4分左右,因此以上方法可作建议,并不一定完全合理。
[b]最后的总结[/b]
和很多人考过GRE的人一样,我很感谢GRE。这一个过程让我思考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已经不局限于考试本身,而是事关学习方法、生活态度以及诸多方面(我承认我想的比较多)。归结起来,我对于GRE有几点感受。
首先,GRE是一个标准化考试,相对较为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了一个考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我坚信,在GRE的战场上,只要用心投入,多加练习,就能收获成绩。GRE考试让我重新认识到之前所怀疑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天道酬勤。看到无数成功的先辈们为了备考付出的汗水,我由衷地感到一种敬佩,也深深地被他们所感染。
其次,学习效率的保证是需要依靠制定严格规划并执行的。回顾自己这一个多月的学习过程,恰恰是因为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学习计划方才基本确保了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在10小时以上,也正是因此才促成了自己显著的进步。
关于短期备考的问题,我体会相对较深。虽然真正的能力提升需要有持久地学习过程,但是我不认为应该低估短期集中学习中所含有的生产力。如前文所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需要一定强度的,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进行较高强度的专项练习,任何能力都会有提升。每天学习半小时,学习一年,和每天学习十小时,学习两个月,哪个会更有利于备考GRE?我的答案是后者。
以上便是我备考GRE一路走来的思考,但愿对大家有所启发。最后再附上我推荐的资料(由于我无权限发链接,只能辛苦各位自己输入题目搜索了)。
[b]单词[/b]
杨鹏17天搞定GRE单词
GRE词汇分类整理小卡片_虚线版.pdf
陈琦词汇串讲笔记(041612)全.rar
GRE3000核心词汇乱序版 list 1-31 完整版(压缩包,原PPT文件)
GRE核心词汇3000, 纯干货 打包下载
[b]阅读[/b]
新GRE阅读36套(题目+答案)
《新GRE阅读理解36套》每日练习+每日解析
[b]填空[/b]
帮你Hold 住新GRE填空
陈圣元GRE句子填空
[b]写作[/b]
新GRE真实的作文出现频率
北美GRE范文精讲
12天死亡式GRE作文突击方案
[b]模考[/b]
GRE pp2 v2 第二版模考软件下载
pp2 的verbal部分
KAPLAN GRE模考软件超强简化版(下载)
(作者:[url=http://bbs.gter.net/bbs/space-uid-3362958.html]gswwwt[/url] 时间:2012年9月 寄托天下原创,转载请注明)
访问原帖:[url=http://bbs.gter.net/bbs/thread-1452731-1-5.html]http://bbs.gter.net/bbs/thread-1452731-1-5.html[/url]
上一篇: 海归回国创业 技术创新不等于市场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