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裔老人生活录:养儿防老还是“坑爹”
中国新闻网 2012-08-07 15:29 浏览2852次
 中新网8月6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去年的香港电影《桃姐》横扫威尼斯电影节、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斩获多个最高奖项。该片情节波澜不惊,但温馨的主仆情以及老人生活主题,引发了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   日前中国大陆院线也在热映一部老年励志片《飞越老人院》,其中的那些为逃离孤独生活的老人们,如同桃姐以及千千万万在海外生活的华裔老人一样,都渴望能过上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但生活并不尽如人意,总会有事与愿违,尤其是那些在海外经受文化冲突的华裔老人们,他们各自演绎着不同的漂在异乡的夕阳生活。   [b]老无所终:“养儿防老”VS“养儿坑爹”[/b]   华人向来持有“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由此让很多华裔老人格外看重儿子,有什么财产或好处都愿意留给儿子分享。但住在纽约布鲁克林湾脊地区的72岁老翁曾老先生近半年来的遭遇却是“养儿防老”变成了“养儿坑爹”。   来自广东台山的曾老先生赴美后,一直与妻子在华埠衣厂做工,含辛茹苦将儿女养育成人。待儿子结婚生子,且孙辈们也相继长大后,他本以为可以与儿子一家安度晚年,不成想从去年底开始噩梦降临。   曾老先生说,去年底,当他从中国大陆旅游归来,发现自己的所有东西都被儿子、儿媳扔到了地下室。接下来,他被儿子、儿媳以老父不交租为由逐出家门;随后儿媳还到法庭恶毒地状吿公公用锅盖打她,对她性骚扰,要放火烧屋,还欲绑架3名孙子等超过10项指控,由此向法庭申请了保护令。后来调查证明,儿媳向法庭提交被殴打的那日恰好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曾老受邀外出和朋友们欢聚喝茶。不在家的铁证让公公殴打儿媳的诬吿不攻自破。而儿媳提出的其他骚扰指控,老人家也有每天去老人中心、每天签到两次的证明而驳倒。   对于儿媳的指控,曾老先生表示,儿子、儿媳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自己赶走,实现独占他们目前居住的那栋楼宇。另外,曾老还有一个40多岁的大女儿,儿子、儿媳也担心日后姐姐来争家产,那么只有“除掉”老爸才能免除后患,因而上演了一场“坑爹”的闹剧。   说到这套房产,曾老先生说,他和老妻带着一对儿女于1993年移民赴美后,靠在衣厂辛苦打工和省吃俭用积攒了6万元,之后于1999年在布鲁克林湾脊地区购买了一间合作公寓。后来儿子结婚,孙辈出生,为了儿媳孙子,他和老妻将合作公寓以15万元出售,儿子交了5万元,他们又在该区以20万元的头款购买了一栋47万元的住宅。之后孙辈增加到3个,他和老妻为了一家舒适,于2006年将第二套住宅以56.5万元的价格出售,在同一区以83万元购买了一个三家庭住宅。为此他们和儿子共付了33万元的头款,贷款50万元,每月供3100元,但其中一个单位出租收租3250元,儿媳每月还有额外收入。但问题是,他轻信了儿媳,住宅以儿子和儿媳的名分购买,两老没名没分。老妻于2010年因病去世后好景不再,儿子和媳妇开始千方百计地驱赶他。   接到求助的华策会布鲁克林分会挺身而出,为曾老先生伸张正义,并为他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包括心理辅导等。而不孝的儿子和儿媳迫于压力,同意将老人在购买第二套房产时支付的头款中的13.5万元退给他,但条件是他必须搬走。一栋拥有三家庭的楼宇却容不下一名老父亲,一想到这些酸辛遭遇,曾老就说自己的心在流血,并怒指儿子、儿媳丧尽天良。他说,自己为什么要搬离?他一生的血汗都在这里,他和老妻将一生的血汗都给了儿子一家,自己能走到哪里去呢?  [b] 老无所依:无力创造财富 只能将就度日[/b]   65岁的孙老先生来自福建福州市,赴美前在大陆蹬板车,虽不能旱涝保收,但收入不错,在大陆有很大很不错的房子。一年多前,儿子申请他们老两口移民美国,渐老的他也到了退休年龄,于是来到纽约,定居在布鲁克林八大道社区。   中国老人一到退休年龄,想的更多的是颐养天年,以及如何享受健康和睦的生活。但赴美后的这一年多,孙老却发现现实生活让他常常如同“身履险地”。因家中居住环境狭小拥挤,只能天天睡客厅地板,日积月累,腿脚毛病更加严重了。孙老说,并不是儿女不孝敬,他们老两口和儿女相处融洽,只是目前儿女都处在打拼阶段,收入有限,所以一家三代只租住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说是两室一厅,其实都是被隔间改造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两室一厅,所以大一点的卧室由儿子和儿媳住,小卧室由女儿带着小孙子住,那么他们老两口只能睡在厅里了。   但孙老并不埋怨儿女,说自己老了,想在这边找份工做做都没人要,日常只能靠儿女养活着,而儿女们又是年轻刚起步,靠在外面拼命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既然自己不能创造财富了,就多担待些吧。   让孙老觉得“身履险地”的现实生活还有看病和吃药问题。他说,在大陆,老人家生病或不舒服,要去医院看病诊治,儿女们都能请假陪同前往。但在这边则完全不一样,遇到自己不舒服,儿女哪个也不能请假陪自己去看医生,因为是给人家打工嘛,你提出请假,老板会把你炒掉,而找份工不容易。孙老先生两口刚赴美国一年多,还不能享受这边的老年福利,也没有红蓝卡之类,所以目前罹患的各种老年病都得靠从大陆带药来吃,快吃完时,就让亲友帮忙寄来,若不能按时寄到,则会影响病情。   对赴美后的老年生活,孙老直叹还是大陆好,但现在儿女都在这边,为了全家团聚,也为了下一代,只能放宽心态,接受现实生活。   在一旁的太极师傅杨老先生也表示,在纽约华人社区,像孙老先生这样每天睡在客厅或地板上的华裔老人不是少数。他说,有位老婆婆睡在客厅里,因人老了一般都睡得早,但同住的儿子、儿媳结束餐馆的工作回到家却很晚,结果老婆婆往往被吵醒,遇到不高兴,就要争吵一番,有时儿媳还要报警,弄得老婆婆在几番争吵后,只能选择哑忍。  [b] 老无所盼:老人家愿回乡养老[/b]   布鲁克林日落公园之前一直是西裔族群的天下,后来因这里治安不好,连西裔民众都来得少。再后来大量的华裔新移民涌入,逐渐让这里成了华裔老人锻炼健体、消遣娱乐和排遣心中孤独苦闷的地方。每天清晨,这里聚集了很多晨练、跳舞的老人,那情景与大陆某城市街头大跳交谊舞的景象不相上下,有人称华裔在“入侵”日落公园,这却让日落公园的治安好转起来。   60岁的郑先生自从退休后就成了这里的常客,除了刮风下雨、回中国探亲,他不能来,其他日子几乎天天在此。而位于公园一角的喷水池则成了他们这些热爱跳舞的老人的舞池,每天上午聚在这里的华裔老人一起翩翩起舞,同跳同乐,也从中找到了认同和归属感。   郑先生说,他不愿意回家,一回去就闷得慌,因为生活太单调了:除了照看孙子、跳舞、打麻将、看电视外,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生活了。他自己喜欢喝两口,但这边的每个人都很忙,没人能陪他喝上两口、谈古论今,自然就觉得闷得慌。郑先生说,自己一家8口生活在一起,儿女两家人,再加上两个孙辈和自己,三间房住得不挤也不宽裕,但儿女们每天去打工,这边的同龄人又少,不像在国内,同龄人多,朋友多,可以经常呼朋唤友地聚在一起。即使这里有人能陪你喝上几口,但老喝也买不起酒呀,这边的酒折合成人民币太贵了,所以爱喝酒的他只能少喝。   郑先生也不忌讳地说道,在这边除了福利好,像看病不要钱、有粮食券和SSI补助外(注:很多华人都报低收入而享受联邦政府的福利补助),其他都不如国内好,大陆吃的丰富,价钱也便宜,老人政策也好,坐公交车免费,看医生能花钱请到专家,而这边医生的临床经验太少。郑先生说,自己赴美20年了,之前没身份,后来办下身份把儿女和老婆也办来了。但年轻时拼命干活图的只是“美金”的好处,挣到手寄回家乡可以养一家妻小,却很少能感受过这边的社会有多好。   而现在他觉得自己的老年生活就像在“等死”,每天周而复始地就是吃饭、看电视、睡觉、跳舞,既孤单又沉闷。他说,老婆不喜欢这里的生活,加上娘家人几乎都在国内,所以老婆每年回来探望一下孙子,大部分时间在国内。而他呢,每年都眼巴巴地盼着老婆回来“换岗”照顾孙子,然后他就赶紧跑回国内,让自己的身心都放松一下。对于未来,他说,他们不打算在这里买房扎根,相反已在国内买了房,等孙子长大些,他就彻底回中国去养老。郑先生说,纽约的华裔老人像他这样生活以及有如此感觉的很多。若抛开儿女和下一代,让老人们自己选择在哪养老,他说很多人都会选择回中国养老。   [b]老有所忧:时刻担心外出打工的家人[/b]   陈太今年60多岁,虽一个人带着孙子“留守”纽约,但因她生性乐观,也没觉得生活有多烦闷单调。她每天早起给孙子做好早点,送他去学校,然后就到公园遛弯散步,和同样“留守”纽约、照看孙辈的同乡老姐妹拉拉家常,下午再去接孙儿回来,每天都是这样打发过去。   陈太带着孙子租住了别人一套单元内的一间房,虽说免不了磕磕碰碰的,但这样能节省些,也算是帮助了在外州辛苦打工的家人。她的老公、儿子、儿媳在北卡经营一家日本料理店,为了省钱,基本都是一家人将店里的活全包了。陈太之前也在那里帮工,但孙子降生,总归需要人照看,语言不通的他们觉得还是在纽约生活、申请福利方便些,所以她独自一人带着孙子回到纽约。   陈太说,自己来自福建农村,在乡下,邻里往来很方便,跨过马路就能到对面家串门、聊天,彼此做了好吃的也会相互分享。但在这里,没有受邀哪敢随便去串门呀。尽管她带着孙子在纽约生活还说得过去,但她总是担心在外州打工、送外卖的家人,生怕他们出点意外。她说,她已目睹过不止一家华裔家庭的老人因儿子送外卖遭劫杀而晚年生活凄凉的。陈太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切肤之痛只有这些父母知道,若谁家摊上了送外卖时被劫杀的惨剧,这些父母从此就生活在万劫不复的深渊。有些老人因家庭遭遇不幸,就选择搬离熟人多的华社而隐居起来,还有的难忍心头之痛,则返回国内,不再踏上这里一寸土地。  [b] 老有所为:自足者常乐 生活自然美满[/b]   来自香港的何锐文老人,今年73岁,没读过太多书,只上过6年半的学。但灿烂的笑容总是挂在脸上,且时不时地爽朗大笑,让人感到他对目前老年生活的满意与知足。   何老先生赴美和儿女们团聚已7年,退休前在香港做建筑,目前定居在布鲁克林45街近7大道的一栋两家庭的住宅里。一套儿子一家住,他和老伴以及女儿和外孙们住另一套。房子是儿子买的,让他们两老安心在此居住,安度晚年。   何老的日常生活安排是,早起后去喝喝茶,中午见朋友聊聊天,下午回家准备晚饭,因老伴患有忧郁症,晚饭他全包了。每天都很快乐。何老先生生性爽朗热心,经常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利用自己擅唱的粤曲来服务大家。2009年海地发生大地震,华策会布鲁克林分会在八大道街头为灾区民众筹款,何老和其他义工在街头义演筹款。华策会的石蔚静主任说,那天是2009年冬季最冷的一天,温度在零下19度,何老他们在街头义演一整天,筹到了9000多元的义款,令人感动。   何老先生说,他喜欢纽约的生活,香港的生活太紧张。在这里,他和老伴有各种老人福利,如医疗补助、粮食券、SSI补助等,尽管钱不多,但够花。儿女们个个也都孝顺,总是给他们钱花,让他们去喝茶旅游。住在11大道的小儿子,周末或过节时经常过来探望他们,一家人一起聚会,其乐融融。   何老没觉得在这边生活有啥文化差异,与下一代的沟通也很容易。他说,自己有2个外孙、5个孙子,孙辈们对他们二老都很尊重,也很有出息,其中有几个读大学了,有的想做工程师,有的想做老师,也都热衷于做义工。   他说,自己的家庭绝对属于草根阶层,但日子却过得和和美美,他对目前的老年生活很满意,也觉得十分惬意。 [b]  老有所防:行事立契约 天伦才长久[/b]   据有关数字,到2020年纽约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大幅增加,其中65岁以上的亚裔老年人将达到近20万人,相比2007年的9万余人,将增加109.4%。也就是说,在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中,华裔老人也越来越多。的确,在人口加剧膨胀的纽约几个新兴华人社区里,随儿女迁入或单独搬入的华裔老人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如今在布鲁克林华社遍地开花的成人日间护理中心也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华裔老人的养老生活,华策会布鲁克林分会主任石蔚静表示,每个人赴美的目的与途径不尽相同,有的老人是奔着子女来的,有的是奔亲属而来,有的是第一代移民,辛苦打工一生后而退休。这些老人的文化层次也不一样,所以生活状态也不同。   大都会联盟执行总监李江华表示,在这奋斗了一辈子的华裔老人传统意识浓厚,不太会享受生活,每天只知道孩子和家务,认为帮助儿女是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但年长后被儿女申请赴美以及来自中国大城市的老人则比较会享受生活。   石蔚静指出,老人们既来之,则安之,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自己不隶属于子女,不能把所有都寄托在儿女身上,由此丢失了自我价值而变得失落。   李江华也表示,在这边的老人,其文化修养与其晚年生活质量成正比,很多老人抱怨生活单调乏味,但组织他们去参观林肯中心,去展望公园看花,他们又觉得在折腾,说还不如回家待着。   石蔚静说,扩大生活圈子对华裔老人尤为重要。很多华裔老人在美国生活的最大障碍是语言,语言不通让他们变得像聋子、瞎子和瘸子般,再加上要承受文化差异的冲突,由此带来的不适与苦闷可想而知。所以她鼓励老人要敢于迈出家门,迈出仅限于亲属和同乡的生活圈子,别管是老中、还是老外的老人中心都要去,另外就是要力所能及地多参加社区、服务机构组织的各类活动,避免让自己一人闷在家里。   另外,石蔚静还建议,老人在经济和生活上要独立,这并不是说老人要有很多钱,但一定要有防备,且任何事情和行为都要有契约。她说,中国老人讲究天伦之乐,由此很多事情就会不清不楚,遇到问题时就会让老人倍受打击。即使老人真想帮助下一代,愿意把钱财留给儿女,但也要说清楚、立契约。   华美律师楼的黄真律师也表示,华裔老人要改变观念,对儿对女要一视同仁,在委托儿女做事时,最好是儿女们都在场时当面一起说,且不要随意将房产过户到孩子名下,否则将来生变故,老人失去财产控制权。(记者:崔国萁)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