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路”这边风景独好
寄托天下 2005-03-24 02:37 浏览2301次
  临近下班时分,阴郁已久的天空瞬间飞起了漫天大雪;傅诚的声音,也恰好在此时传入耳畔:“请问,《上上册》是在这里吗?”——果然是“瑞雪兆吉人”,我们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GMAT高分学员——傅诚。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位巧笑盈盈、娇小可爱的女孩,竟然是GMAT770分的高手?言谈之间,傅诚全无骄矜之色,似乎770分对她来说只是一个平常的结果。而在接下来的问谈中,我们几乎成了完完全全的忠实听众——因为傅诚的侃侃自如,已经无须我做更多的修饰:   04年的7月中旬和8月初,我先后考了两次GMAT(笑)。成绩分别为690和770。第一次是因为缺乏临场经验而没有发挥出真实水平;但如果没有读过新东方,我是不可能达到770的。我觉得,我在新东方的收获,不仅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一种新东方精神,一种能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和信念。   考GMAT之前,我先考了托福。原本我打算先考GMAT,后考托福;却因为非典的缘故搁浅。其后我在学校图书馆翻阅了一些GMAT的辅导书,倍受打击(苦笑)——那些题型简直令我无从下手。比如面对AWA,我一点写作思路也没有!而那些厚厚的词汇书我竟然没有几个单词认识的!后来,我发现托福相对简单,毕竟它是专为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设计的。而且GMAT和托福的词汇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因此先考托福对GMAT会有好处,并且后者的成绩重要的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的托福考试取得了663分。   虽说托福考得不错,我对GMAT还是一点也没信心的。考虑到考一次GMAT要近两千元,我还是乖乖地去上海新东方报了04年3月份的GMAT培训班(吐舌头),,班号为M038,连续十周每个周末去修炼。   教我们班的四位老师分别是:杨鹏(阅读),董樑(数学、逻辑),杨维新(语法)和江奇(作文),都是很出色的人物,而且各有特色。   杨鹏阅历丰富,对阅读深有研究,还能套用许多中国典故和佛教思想来讲授GMAT阅读的解题策略。我至今都很怀念他的最后一课——又是深情地高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又是向我们传授他的人生哲学:“人生短暂,应该勇敢执著地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听完后,我直感动地泪流满面。董樑朝气蓬勃,亲切煽情,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班一系列活动,如创建校友录、举办毕业party等,都是在他的号召下完成的。每当我们身心疲惫,犹豫踌躇之时,他都会及时给我们打气鼓劲。杨维新将理应枯燥乏味的语法课变得妙趣横生,并且适时地穿插介绍美国文化趣事。AWA是一种很陌生的写作方式,中国学生一开始往往一点思路也没有。经过江奇老师的一番指点,我也终于掌握了写作套路,发现作文及格(4分)是没问题的(得意)。   10周磨练之后,我又花了约1个月时间复习。7月16日,我第一次参加GMAT考试。前几题做得特别慢,几乎每题都反复看了3遍,才敢确认做下一题。之后,我发现时间不够了,而且题目的难度上升了,做后面的题目花的单位时间应该比前面的长才对。在心慌意乱的状态下,我做题越来越急躁,连阅读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也看不清了,大段的逻辑题目不知所云。最后几题,我花的平均时间还不到1分钟,以这样的速度全部做完后也只剩下1分钟(神情低落)。   690的分数令我郁闷了一阵。不过在好几位M038班同学的劝导和鼓励下,我很快重拾起信心与斗志。想到董樑老师第一次考GMAT也是690(“幸灾乐祸地”),但第二次就考了760,再看看笔记本上记下的董樑老师上课时说过的“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can never be defeated”(同样适用于any strong girl),我决定趁热打铁,8月份再考一次。总结第一次的失败原因(速度把握),我觉得关键在于提高阅读速度,并且尽量缩短花在简单题目上的时间。由于8月4日就要上班了,我报了8月3日的考试。在考前的两星期中,我每天练习机考,练习的重点不是做对题目,而是寻找做题的节奏(若有所思)。   考试当天,我的确很得心应手。我始终保持正确的节奏,不紧不慢,发现题目其实并不难,阅读文章也很好分析。不过,当最终屏幕上跳出770的成绩时,我还是吃惊不小(难掩喜色)。   在新东方的时光真的很美好(语气渐凝重)。你会发现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和你一样有理想、有激情,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人生更精彩。对于打算读MBA的人来说,新东方更是一个很不错的network的场所,新东方的GMAT班就像MBA班那样diverse,学员们年龄不一,有着不同的背景,有的还是大学生,有的已经是知名跨国企业的经理,有的在银行工作,有的是公务员,我们班还有一个是汉城奥运会水球奖牌得主,现在做财务总监,开着奔驰车在大街上飞驰而过。无论你最终是去中欧,还是出国,很可能会遇到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是考试,还有今后的道路,有那么多人一起互帮互助是很幸福的(做憧憬状)。   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似乎总嫌意犹未尽。目送傅诚红色的身影渐渐远去,我突然觉得自己也受到了她的感染——学习,本身就是一段美丽的旅程。哪怕这段旅程的终点不是高分的彼岸,那些在新东方度过的日日夜夜,已经足够成为傅诚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