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业:祖国是最大舞台
寄托天下 | 2005-03-10 11:50 | 浏览1096次 |
主持人:本报记者 赵川东 戴岚 叶晓楠 王昭 张永恒
嘉宾:
张桂平代表,曾在日本研修,现为北方软件学院院长。
李华代表,曾留学法国,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彭富春代表,曾留学德国,现为武汉大学教授。
王志珍委员,曾在美德做访问学者,现为中科院院士。
薛卫民委员,曾留学美国,现为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
叶文虎委员,曾赴多国访问,现为致公党北京市主委。
主持人:“两会”期间,有一批特殊的代表、委员引人注目,他们基本都有留学经历,都在学成之后回国服务,且都在各自领域成就了一番不凡的事业。
我们邀请部分“海归”代表、委员座谈,请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畅谈归国创业的感受。
对国家建设功不可没
王志珍:我们这一批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留学人员,回国后已成为高等教育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李华:说起来,我可以算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海归”了,20多年来,国家为“海归”人员尽可能地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户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申办企业手续简化、各种创业启动资金等等。但是,创业毕竟是创业,创业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看看自己适合做什么,多考虑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和市场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
彭富春:应充分肯定我国目前的留学生政策,由过去的组织推荐留学到现在的公平考试、从公费留学到自费留学都是很大的进步,同时,各级组织也为留学生归国创业提供了舞台。
叶文虎:今年初,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组团对美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在旧金山开座谈会时,许多留学生都是利用休息时间自己驾车前来,有的因为道远开了1个多小时车,有的下班后把孩子接回家就赶来。有的留学生因事错过了座谈会,第二天打听到我们的住所来和我们交谈。
参政议政有独特优势
张桂平:“海归”应该多参政议政,因为“海归”在这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他们在发达国家生活过,另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耳濡目染,使他们能够以不同于传统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和思考问题。第二,他们对发现的问题敢于、善于谏言。我曾经赴日本研修,现在作为人大代表为人民代言,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充实而有意义。
彭富春:“海归”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一方面推动了我国政治文明的进展,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海归”自身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这次人大会议上,我将提出关于重建中国人文精神的议案。
创业先要调整好心态
张桂平:我个人归国创办公司,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了良好环境。但我也听到一些“海归”的抱怨。我认为,“海归”想有所成就,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更要弄清楚自身问题。“海归”必须跨越自我,弄清自己所面对的现实,乐观而努力地融入中国社会。
李华:有人说,“海归”如今不吃香了,这是严重误解。吃香还是不吃香,关键看你是否真正学有所成,是否有艰苦创业的准备,是否想把自己的创业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结合在一起。如果具备了这几点,相信这样的“海归”永远是吃香的。
薛卫民:现在留学生自己的心态也应调整,对自己应有正确的定位。一些留学生毕业一回国就想就高位、拿高薪,这反映出他们不成熟的心态。我在美国毕业时,往多家公司投出二三百份简历,最后只被一两家公司录取,而且大都是从最基层干起。为什么回国后大家却不能把心态调整好?
应为创业提供服务咨询
张桂平:“海归”归国就业,一些地方太过偏重给予他们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忽略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这种做法固然好,但这绝非“海归”最看重的。长此以往,一些“海归”的创业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叶文虎:应该更加爱护、理解留学生。比如留学生创业园的形式应改进,不能停留在提供优惠政策、贷款、减免税等方面,这些虽重要,但还不够。国外分工很细,很多留学生懂技术的不一定懂经营,反之亦然,因此,国家应该在留学生回国创业时,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和咨询,这才是真正爱护他们的做法。
彭富春:从留学生群体的构成中可以看出,学理工科、工程技术类以及社会科学中经济管理、法律专业的很多,而学人文学科的却很少。须知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进程,因此,我呼吁有更多的人文学者出国留学。
链接: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814884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197884人。中国各地纷纷成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还先后出台了“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项目,并开展了一系列留学人员回国和为国服务的活动。
上一篇: 四问新加坡留学
下一篇: 美入学考试竞争激烈 考生倍增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