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经历分享】半年时间,从一无所有到剑桥、杜克offer
寄托天下 2016-12-21 13:22 我要评论 浏览14690次

刚刚办好签证,下个月就要踏上不列颠的征程了,于是想到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DIY经历。这篇文章大概有三个目的,首先算是我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回顾;其次我希望自己的申请经历和经验能够为大家提供一点点技术性帮助;最后,我的自我救赎过程或许能为还在申请中的你打打鸡血,提供信心。。

一、个人背景:
生物医学工程,核磁共振成像方向;211本,GPA :88;TOP2硕,GPA:90。我属于硕士毕业申请PhD,因此我的经历可能对这类同学借鉴意义更大一些。


二、个人经历
鸡汤来了。

时间回到去年9月份,那时候的我是这个状态:
*申请相关工作完全没有启动,没有语言成绩,没有套磁,没有牛推。有一个3年前考的GRE成绩,分数很一般。
*最关键的,作为硕士生,几乎没有科研成果。文章0,投过一篇,刚收到拒信。

而半年后,我的现状是:
*发表了2篇一作paper,其中一篇为领域内的top journal,另一篇影响因子也较高;加上1篇二作和本科时候发过的2篇1作水文,名义上算是有5篇文章。另申请了3个专利。
*考了两次托福,最后103。
*申了4个学校,2个offer(Cambridge, Duke),一个reject(Umich),一个给了面试被我拒了(Case Western Reserve)。

研究生前两年把大把时间花在了导师布置的琐碎任务上,没有做自己的工作,科研成绩一直空白。也没有对申请有一个详细规划,到了9月份的时候突然发现时间已经所剩无几,然后就陷入了惊慌和焦虑当中,因为发现自己无论如何规划,时间都不够用。学校申请的DDL一般都在12月,而我语言考试还没考,文书套磁更是想都没想过。最关键的是,科研成果还是空白,虽然有一篇完成了初稿,但是惨遭拒,要大改;另外有一个idea,但还没完全做出来。

于是我面临了两条路:
1.放下手头的科研工作,全力准备语言考试和申请。
2.用9、10两个月时间完成2个科研工作并投出文章;11月开始一边准备各种申请工作,一边准备语言考试,一边准备应对文章返回稿的修改。。。

毫无疑问后者是hard模式乃至地狱模式。。然而我选择了它。

之后的一段经历足以令我一生难忘。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写论文、学英语、套磁、写文书、准备面试,时间上的忙碌只是一方面,精神上的压力是更大的挑战。因为面对的事情太多,时间太紧迫,导致我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气色和精神状态都开始变差。经常叹气、抓头发,长期对着电脑导致颈椎疼、眼睛充血,精神紧张,睡眠质量下降。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1个半月搞定了2篇文章,1个月搞定了托福,之后全心准备申请,踩着每个学校的DDL提交了申请,踩着每次论文返回稿的DDL提交了修改稿。然后是一次次的面试,仅剑桥的申请就面试了4次(小老板、大老板、剑桥语言考试、CSC公派留学奖学金面试)。最后总算通过了一次次考验,回顾这半年,感慨不已。
这绝对是人生中最特别的一段经历,因为那么多挑战都集中到了这么短的一段时间,让我感觉每一天都充满了刺激。然而痛苦和欢喜是并存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按下托福成绩查询按钮、收到文章接收通知、收到offer邮件、收到奖学金通知的那几个瞬间,它们一次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觉得之前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以至于当现在一切尘埃落定,日子重回平淡,我有时候又开始怀念起那段每天早上起来先刷邮箱,看到一封教授回信就会激动不已的日子。

三、个人经验
鸡汤上完,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申请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体会,以下经验都针对申请PhD:

1.硬件水平
申请各要素中,归根结底决定性的还是这一点。所以,如果你还余有一段时间,在考虑如何利用,我的建议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硬件指标,比如文章、科研经历、GPA。尤其对于申请PhD的同学。
回顾我的经历,我觉得自己做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就是顶住了时间压力,先把科研做完了,把2篇文章写好投了出去。这两篇文章在之后的申请中起了巨大作用(虽然提交申请时它们依然是under revision)。因为这两篇文章,我顺利套到了同领域的教授,他们对我的idea很认可,于是一拍即合。虽然这个选择导致我留给写文书和网申的时间极其仓促,但是我在提交申请前已经得到了几个教授明确的回复,心里已经有底。
而如果我当初选择了放弃手头的科研工作,把时间都放在文书、套磁、选校这些事情上,虽然我可能会把文书做得更细致,套磁套的更广,学校再多申请几个,但是没有硬货,我真不知道谁会看上我。

2.套磁
在我看来,硬件已确定的情况下,对于PhD申请,最重要的就是套磁了。有效的套磁能越过网申直接换来offer。我的offer就全部来自于前期有效的套磁。
我总共只写了6封套磁信,5封收到了回复,3封向我表明较强的接收倾向。成功率较高的原因在于,这些邮件都是在较充分了解了几个教授的研究方向之后写的,我在信中重点强调了我的背景和他的方向有多match、我多么适合去他那里、我对他的方向的看法、甚至是对他的具体文章的看法。我相信这也是教授希望看到的。
比如其中给剑桥教授的一封邮件里,我比较了他的一篇文章和我刚投出的文章(两篇文章思路出奇一致),还放了一张实验室同学在外开会时和他的一张合影(这里边充满了各种神级巧合,不细说了),成功吸引了他的眼球,并换来了面试,之后顺利获得教授的认可,于是接下来的网申、文书基本就是形式。
当然,如果有更多时间,我一定会再多写几封,但是我依然认为,几封认真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套磁信的意义远大于海投的模板信。

3.选校
见过把专排前20全申了一遍的同学。。。不知道她最终的申请结果如何。。。我因为时间太紧,只申请了四个学校,甚至因为来不及写research proposal放弃了给了我非常积极回复的帝国理工。但这四个学校都是收到了套磁信回复的学校,包括剑桥、Duke(专排4)、Umich(专排TOP10)、凯斯西储(专排TOP10,MRI很强)。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只收到过模板回复的Umich把我拒了;而剑桥、Duke基本是结果出来之前教授就已经口头答应;凯斯西储发来面试邀请的时候我已经心属剑桥,所以婉言拒绝了。
同样。。。如果有更多时间,我一定会再多申几所,但是我依然认为,申请几所准备工作充分做到位的学校,意义远大于连套磁都没有的海申。

4.文书
对于PhD申请,我个人不认为文书,尤其是被很多人看重的PS有很大分量。证据有:
1.杜克的教授曾要求我用邮件把我的申请材料发给他,但他只要求CV和推荐信(由导师发),根本没提出看我的PS。
2.剑桥也只是申请系统里要求写过一个Statement of Interest,而教授似乎也不在乎这个,他们想看的是我的文章简介(因为和他们的方向match)、CV以及我的research proposal。
3.我硕士所在实验室的研究生招生过程也是这样。保研学生寄过来的PS等材料基本没有被仔细翻看过,招收主要基于简历中的硬件条件(初筛)和面试(最终决定)的情况。虽然国内外高校招生存在差异,但是我想教授们的大体想法还是共通的。

尤其对于硕士生申请PhD,自己已经有了科研经历,教授们更在乎的是你有多少可以证明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你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是否和他match,因为他们要确认的是你是否是那个能妥妥给他干活的人。而获取这些信息最高效的方式就是看CV和你的套磁信,而不是一千字的PS。
当然,对于申请master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对于一些强committee制的学校可能情况也不同。但是对于多数PhD申请,我更愿意相信教授会被一封针对性很强的套磁信吸引,而不是一篇辞藻优美的讲故事的PS。

不过我自己的PS及推荐信还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由于语言水平有限,我找了多家文书修改网站帮我修改润色。我个人比较推荐wordsunny,可以修改,也可以从零开始帮你起草。不想在文书上纠缠太久的小伙伴可以考虑让他们代写,全程互动,还是很靠谱的。尤其是你有任何不满都可以和他们中文交流,他们会联系作者不断为你修改下去,直到满意。其他机构如my documate也不错,但是一些细节不如wordsunny,比如修改次数有限制等,感觉不够贴心。

5.GT
关于这个并没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托福我总共花了一个月,连考了2次,第一次惨败,好在第二次顺利,虽然依然没到剑桥变态的四个25+的要求,但是总分上了100,获得了参加剑桥自己的语言考试的资格。
几个小经验:
1.考试前不要多喝水*3!我一战因为考前喝了瓶咖啡,做阅读时候已经感觉不妙,到考听力时简直崩溃。。。几乎想退考,严重影响成绩。后来得知,咖啡利尿。。。
2.口语S3-S6绝对值得花大量时间!个人认为是短时间付出回报率最高的部分。
3.GRE不是语言考试,是能力证明。成绩不足的话,可以用科研成绩弥补。我一个朋友的GRE惨不忍睹,依然申请到了CMU。

6.心态
希望我的逆袭经历能够给在准备申请的你一些信心。大胆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就算最后没有成功,至少也没有遗憾。

最后送大家两句话吧:
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正是最早的时候。
能够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为自己的前途而拼搏,是最幸福的事情。

原帖作者:sleeeper

原帖链接:http://bbs.gter.net/thread-2036082-1-1.html

©详细内容版友讨论请看论坛原帖,本文文字内容版权归寄托版友“sleeeper"所有,不代表寄托天下立场。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