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重洋到落地生根 -- 给不是名校出身的学子
寄托天下 2016-02-29 14:10 我要评论 浏览5173次

从2004年夏天踏出国门来美读博士,经历了申请出国,换方向,换专业,换学校,毕业,绿卡,工作,买房,走了一条来美读书的学子里来说很曲折的路,一步一步踏实的走来,没有那些牛校出身的学子的辉煌,平淡朴实,分享一路过来的坎坷和经验,希望后来者可以少走些弯路。


1. 申请出国 -- 不要拿自己和网上拿牛校Offer的名校学子对比,其实拿烂校Offer的更多


申请出国的时候是2004年,那个时候签证卡的很厉害,一年只有大概两万名额,拿到全奖被拒的都很多,没有奖学金的一般都会被拒,当然那个时候国内的经济情况也不像现在,能自己付得起来美留学的家庭是凤毛麟角。


本科是一所三流的重点院校,当年还没有985,算是第二批进211的学校,之后到是第一批进985的院校,地理位置很偏远,学风也很一般,当然不知底细的人还是觉得这个学校挺好。本科毕业后到了研究所继续混文章,开始准备出国的材料。


申请之前最常去的网站就是太X,那个时候的太X就是一群申请出国的学生交流的地方,不像现在这么商业化,同一时期还有寄托,紫霞,水木。因为在实验室给老板做实验写文章,而且去北京太远,没有时间去新东方上英语课,就是买了一本红宝书开始背单词,最后还是因为太忙,没有考GRE,考了托,成绩有点烂,很多对托要求高的学校都没法申,听力太烂,毕竟当年还是应试教育,读写没问题,听说压根没练过,考托一共准备了一个月,大概有二十天是突击练听力,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之后又花了大概一个月考了GRE Subject,因为这个省时间,不用准备那么久,一些学校也可以当GRE General用,加上之前发的两篇影响因子几乎可以忽略掉

的英文文章,这些就是当时的申请背景,比起当时在太傻上天天发帖讨论申请情况的牛校学生来说烂的要命,只有旁观的份,压根不好意思回帖。


之后就是写申请材料,陶瓷,寄材料。当时一般留学申请论坛上大家盯着的都是前50的牛校,50到100之间的都是用来保底的,而当时因为没有GRE的成绩,能申请的学校很少,只有100之后的几所学校可以用GRE Subject来替代GRE,只好把目标定在100到200,最后一共投了不到十所,好在可能套磁比较成功,一个东北的学校给了Master的Offer,一个中部的学校给了Ph.D.的Offer,都提供GA的奖学金。


记得当时等Offer的时候是煎熬无比,每天看着论坛上不停有人在报名校的Offer,羡慕又焦急,一直到四月分了还是没有一个Offer,记得当时网上一起申请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二月份一般的学校就把Offer都发掉了,等到四月份几乎就是在Waiting list上,只能等着一堆名校的挑剩下拒掉的才有可能了,还好到了四月底接连拿到了两个Offer,当时还是一门心思要走科研这条路,选了Ph.D.的Offer,一所当时大概排名180左右的学校。


到了美国这边才发现100之后的学校相差不是那么大,排名和科研水平也关联不大,当然前50的学校还是真的各方面都要强出很多,而且其实拿烂校Offer来美国读博士的还是挺多的,一般来说背景都还不错,只是一般来烂校的大家也就不到论坛上去发帖了,让人误解没人愿意来烂校。


经验:美国的学校排名分成三类,National,Regional, Liberal Art, 其中National的学校大概有200多所,就是所谓的研究型大学,一般规模都很大,对科研更重视,这里面前50的学校算是真的名校,能到这些学校读博的话对将来的发展很好,毕竟这些名校里能接触的资源不是烂校能比的,而且一般来说这些学校对Ph.D.的Training更好,不是单纯的在培养一个能干活的Labor,而是在更方面朝着Faculty的方向在培养,在烂校的话因为资源的限制,可能到了Ph.D.毕业都没有机会申请一个Funding;Liberal Art的学校更重视本科教育,课堂规模很小,学生和老师互动多些,学生素质一般来说比同档次National的学校要强些,读本科可以考虑,读博就算了,当然Liberal Art的学校大都也都没有Ph.D. Program;Regional的学校一般都不是太强,但每个区排到前十的也算是名校,有些学校的名气不逊于National前50的学校,读本科的话可以考虑。


2. 艰难的开始,换老板 -- 不要为了抹不开面子耽误了自己


刚来美国是希望继续国内的方向,是化学的一个Division,第一年是没有导师的,就是上课代TA,之后和系里每个老板谈过了之后再决定导师,原则上是学生可以挑老师,老师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不能拒绝学生,算是对学生负责,但是当时一个华人老板跟我说是他当时招的我,如果没有其他理由,我不能选其他老板,当时觉得方向跳的有点大,从做实验蹦到搞理论,但最后还是听了这个老板的话,第一学期就签了选导师的表,开始进实验室干活。


之后就是昏暗的第一年,这个华人老板自己做科研还挺强的,但是压根不知道怎么带学生,尤其是对理论没有太多基础的学生,也不愿意指导学生该看哪些书,只是让Run他的程序,也从不介绍程序的内容,只好自己天天在往上查东西摸索,而且偶尔老板心情不好了就把学生挨个叫过去一顿训,莫名其妙的,每天都很压抑,生怕不小心惹了他,这中间几乎每天除了上课,代TA都在实验室干活,学校里的活动从没参加过,怕不在实验室老板不高兴。


等到第一年结束了,同一个实验室的师兄实在忍不了换了老板,这个华人老板跑过来说他的几个学生都很烂,干活不好,然后还都跑了,他不会向系里给我申请下一年的TA,我想继续呆在他的组就继续,当时那个系是系里给第一年的新生TA,第二年开始一般有了导师,要么导师付RA,要么导师替学生申请下一年TA,都算是导师给学生的Support,我第一年算是用自己的TA给这个华人老板干了一年的活,小心翼翼的忍着,结果还是被他涮了,当时也是年轻气盛,直接到系主任那里和他大吵了一架,系主任问了一下我第一年的成绩,全A,还是挺满意的,我当时提出想换到其他Division去,不想做理论了,但是系里新生都知道做理论出路很窄,不愿意到我们这个做理论的Division,最后系主任出于平衡各个Division学生数量的考虑坚持让我留在这个Division,但是帮我换了老板。


来美一年,从国内的实验室里做实验换到了电脑前面做理论的。这个跨度其实和重新读个本科也没有什么区别,补了很多物理的知识,但是感觉和科班出身做物理要差很多,想系统的补一下理论知识还找不到头绪,只能用到什么现学,之后的几年都是这样平静的度过的,导师是个老美,人很好,理论基本功很扎实,对我走到理论这个方向帮助很大,工作之后我们也还一直保持联系。


经验:选导师其实挺重要的,不然一旦选错了耽误的不只是几年的时间,人的精神状态也会被打压的很差,千万不要挑战自己,非要选一个圈子里总所周知Tough的所谓牛老板,因为很多老板的Tough不是指Push学生干活,而是为人很差,压根就是把学生当奴隶,就是招个Labor来干活罢了,这种情况最多的就是化学,生物,而且也不要指望这些老板在你毕业后能给你写一封多强的推荐信,这两个专业,能不在背后坑你的老板算是善良的了,个人经验就是如果打算走科研这条路,最好选已经功成名就,爱惜羽毛的大老板,这样的老板即使指导不多,但一般真是把组里的学生当自己人的,毕业以后要封好点的推荐信没有问题。


3. Double Major,换学校,彻底转转专业了 -- 想要留在美国,理想要照进现实


两点一线的日子一晃就三年过去了,老板给的活一般都很熟了,就是按部就班的干活就好,因为做理论的一般整个Ph.D.的过程比其他Division要长,通常都要六,七年,因此从没想过毕业之后该怎么办,直到有一天和老板Meeting完,他问我以后有什么打算,要是这么着毕业了,接下来改怎么办,这时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小孩子了,不能每天安心享受着象牙塔的宁静,需要考虑一些现实的东西了。


之后的一周查了Monster上关于我们这个方向的工作,才发现了现实的残酷,整个一个网站只搜出了一个做Simulation的位置,还是一个学校的Faculty自己出来开的一个公司,要求很高,不是一般Ph.D.刚毕业就能达到的,至于走薄厚这条路,因为理论方向几乎没有工业界的Market,唯一的出路就是科研一条路,竞争很惨烈,一个薄厚的位置都是一大群牛校的Ph.D.在争,更何况之后想要Faculty,那几乎不是我们这样的烂校的学生可以考虑的问题,想到需要七年读一个Ph.D.,还不知道要做多久的薄厚,加上政府对科研经费的削减,可能整个这个理论圈子里能有5%的人找到Faculty最终留在科研的圈子里。


再之后就是心情低落的翻看能有什么方向可以转过去,,当时整个化学的就业已经远没有2004年刚来美国那么好,即使是公认最有发展的有机方向,想要进药厂也越来越难,而且出的价越来越低,当然,那时的行情还是比现在要好很多。买买提上大家讨论比较多的热门方向就是Quant, CS, Statistics,Quant一般是一年的Master,出来的起薪就是化学干了一辈子的人都拿不到的,但是当时只有排名前十几的学校开了这个专业,竞争很激烈,很多能拿到AD的都是化学做理论转过去的,而且学费很贵,现在这个行业不知道怎么样了,好像很多学校都有了这个专业,应该也算是个被迅速稀释的市场;Statistics当时也在看跌,好多位置都被美国这边的公司外包给了国外,只有博士读出来还好,硕士出来找工作也就比有机好些罢了;CS其实当时是不被看好的,毕竟刚过了上一轮泡沫没几年,也没有找到什么新的增长点,很多工作也都被外包了出去,很难想到之后的CS很快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当时大概花了一学期去选了两门Statistics的课,一个学期去选了两门CS的课,感觉自己还是更适合CS,跟老板说想到CS拿个学位,老板人很好,压根就没说什么,还帮我练习了他熟识的CS Faculty,让他帮我给我一些建议,最后自己找了一个课题和自己在化学方向的科研方向有点关联的一个老板,到研究生院填了表,开始Double Major。


之后又过了一个学期,CS的老板要换到其他学校,当时的选择要么留在这个学校换个老板继续Double Major,要么直接跟CS的老板转到其他学校去,当时化学已经写完了Proposal,理论上只剩下答辩了,但是实际可能还需要至少三年,而CS才刚开始,要是在化学系拿了Ph.D.,之后CS Master毕业的话就没有OPT了,按照美国移民局的规定,外国学生可以读几个学位,但是只有一个Master OPT和一个Ph.D. OPT,而且用过了Ph.D. OPT之后就不能再申请Master的OPT,而Ph.D. OPT在Ph.D.毕业之后如果不申请会自动当做已经用过了,因此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Quit了在化学的Ph.D.,拿了一个Master,跟着CS的老板转到了另外一所学校,排名依旧很烂。


经验:牛校一般想要换专业,其实很难,除非你干脆走人自费换到其他专业,但是有些烂校的Policy很好,可以自由的到其他专业选课,等选了课选的差不多了,直接再那个系拿个学位,或者直接转过去,也有人是先在烂校转专业,在申请到名校去,可能会浪费一两年时间,但总体上来说是值得的。


4. CS的Ph.D.和找工作 -- 即使得罪老板也要尽量暑假出去做Intern


很多人的印象是CS的学生就是每天写Code,各个写Code的水平都很高,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尤其是Ph.D.的学生,大家主要的精力都是读Paper,想Idea或者实现老板的Idea,真正写Code的时间很少,每周的Meeting上要把结果Show给大家看,这样很多时候Code就是得过且过,不考虑Code的效率,只要能Run就行,不需要用任何Fashion的技术,时间久了写Code的能力就开始退化,很多时候还真没有Master学生写的好,当然Ph.D.培养目的也不是去写Code,但是这样时间久了就开始和工业界开始脱节,到了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除非铁了心要去找Faculty的位置,想要去工业界还是要拼命刷半年的Code,学习工业界最近流行的一些技术。


整个Ph.D.的周期很长,其实谁都不能保证读下来,不能确定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像CS这样Market很好的学科,Master毕业几年,干的好的可能可以拿到Faculty这辈子都拿不到的高工资,如果单纯为了挣钱的话,两年Master毕业走人是性价比最高的,尤其是做Research其实挺枯燥的,而且有时候尽力了结果也并不一定尽如人意,一边看着身边的Master学生Show大公司的Offer,一边每天通宵做一些不知道有没有意义的科研,每天想着结果够不够发文章,文章够不够毕业,很多人到了第四年都是游走在崩溃的边缘,脾气变得很差,还好系里有几个关系很好的一起读Ph.D.的中国学生,经常谁被老板骂了,就说给大家听,其他人可以安慰一下,让心情没有那么糟,有空的时候大家一起聚会都是尽量找些开心的事情来谈,短暂的麻醉自己。


工业的技术很多,而且不停的有新的东西出现,而我们的科研只有C++,而C++的Market现在很小,为了不让自己和工业界脱节,常做的事情就是捡一段科研不忙的间隙,晚上干完活之后开始自己看感兴趣的技术,通常这些技术和自己的科研就是一条平行线,互相没有交集看,到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回家,睡几个小时再到实验室给老板干活,生怕老板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看和科研无关的东西,这不是危言耸听,当年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周末没干活,周一老板就发信问怎么进度这么慢。


尽管小心翼翼,最后毕业之前还是和老板闹翻了,险些又Quit了Ph.D.,还好另一个中国的Faculty很帮忙,自己也是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系里不想把事情闹大,让我顺利毕业了,文章也还说的过去。找工作的时候因为时间的原因,几乎没有刷题,面了几个公司都挂了,最后找的这个工作还是靠的平时的积累,因为我喜欢把平时做过的Project的Soruce Code都放在自己的主页上,这和现在大家把Code放到Github是一个意思,面我的哥们翻了一下,觉得我的Code写的还可以,就招了我,当然另一个原因也是他也在我们系里选过课,对系里的Ph.D.学生很了解。


经验:因为沿袭国内的科研习惯,对导师很尊重,很多时候就把老板惯坏了,其实美国这边Ph.D.和导师的关系就是同事的关系,导师只是在Training未来的科研人员罢了,整个Ph.D.过程中不经需要学习怎么做科研,还要自己提出课题的能力,建立Connection的能力,就是出去开会的时候和人陶瓷,写Proposal的能力,自己以后独立做Faculty要有拿Funding的能力,就我个人的经历,因为学校不是名校,资源有限,学校里几乎没有什么给Ph.D.学生申请的Funding,毕业前尽管一直帮老板准备材料申请NSF的Funding,但本身没有直接申请Funding的经验,这点有点可惜;如果打算将来去工业界的话,尽量暑假不要老板的RA,多出去做做Intern,毕业后直接拿到工作Offer的机会会大很多。


5. 来美十年,拿到绿卡 -- 条条大陆通罗马


来美国之后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身份的问题,只要一天没有拿到绿卡,就感觉还是漂在美国,没有踏实的感觉,买买提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人绿卡排期快到了,结果碰到公司裁人,换了公司之后重新办各种手续,一耽误就是几年,记得之前有个调查,问大家一般几年拿到绿卡,半年拿到的有,来美十五,六年还在等的也有,像我们这样出国读博士的,一般大体需要十年左右。


拿美国绿卡的途径很多,按照之前移民局的统计,每年拿到绿卡的大陆移民大概有6w,而大陆实际的配额只有8888,配额之外的绿卡就看大家各显神通了。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婚姻绿卡,华人网上很多这样拿绿卡,只要找一个美国公民结婚很快就能拿到绿卡,这种绿卡是有条件的,结婚几年后绿卡才算是正式的,不过之后好像只要三年就可以公民。


政治庇护绿卡,一般是偷渡过来的人拿绿卡的方式,因为纽约州法律对非法移民很宽容,这些人几乎都是偷渡的都是偷渡到纽约,拿到身份之后再搬到其他州去。只要请的起律师,这种途径拿绿卡的速度很快,反而是合法来美等绿卡的要好多年,以前上学的时候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大家开玩笑,说怎么能把身份从合法的变成非法的,这样我们也可以申请政治庇护了,比我们辛苦攒Paper效率高多了。


当年刚来美国的时候护士很热,因为当时美国对护士的需求很高,其他国家的护士只要能拿到美国的工作,大概几周就可以拿到绿卡,很多人当时转了护士,这几年可能这个市场已经开始饱和,护士毕业好像没有OPT,这样也就断了护士拿绿卡这条路。


一般想我们这样来美国读博士走的路大体就是EB1和EB2/EB3两条路,EB1A不需要雇主支持,主要就是拼Paper,前几年的要求大概是引用要过100,最近行情看涨,而且不是一作的话,要求提供证据对文章的贡献有哪些,EB1B需要雇主支持,一般来说是给Faculty量身定做的,但是最近几年很多大公司的R&D部门的研究人员也用这种方式拿绿卡,EB1不占每年对大陆的配额,因此没有排期,140批了就可以直接递485;EB2和EB3要占用配额,一般是在公司工作的人申请绿卡的途径,但是过程很长,要打Perm,保证你的位置没有美国人适合,非你不可,而且140批了之后要等排期,前几年EB2要5年,EB3要更长,现在可能短些。


最近几年EB5比较流行,就是投资移民,也不占大陆的配额,但是因为申请的人多,现在也有了排期。


我们的申请过程有些曲折,刚开始律师只考虑EB3,不愿意给办EB2,反复折腾了一年,最后换了个华人律师,办了EB2 NIW,就是国家利益豁免,NIW在2006年前是没有排期的,现在也和一般的EB2一样需要排期,等了一年,看到排期遥遥无期,就重新申请了EB1,让补了一次材料,顺利的拿到了。


经验:申请材料要尽量早点攒,比如说Review,读Ph.D.的时候就尽量让老板把一些审稿的机会给自己,当然要记着杂志社的邀请信上要有自己的名字,光有老板的名字是没用的,科研要做好,Citation是首要条件,再就是要多Social,这样找人写推荐信的时候人家才会愿意帮忙,办过绿卡的都知道推荐信要写的多夸张,要把自己夸得像朵花,要是不是太熟的推荐人真不好意思拿给人家看;这里的经验主要是对读过博士的而言,工业界办绿卡更是心酸无比,公司一有个风吹草动就担心自己的部门被砍了,一旦部门被砍,自己再厉害也只能乖乖找下家,重新打Perm,很容易几年就过去了,尤其是很多经济类的,连H1B都没有哪个公司愿意Support,只好OPT用完就回国,听过不少女生为了身份闪婚的,当然现在很多州同性恋是合法的,男生也可以这么干了。


原帖作者:eagletiger197

原帖链接:http://bbs.gter.net/thread-1945039-1-1.html

©详细内容版友讨论请看论坛原帖,本文文字内容版权归寄托版友eagletiger197所有,不代表寄托天下立场。


  • 相关阅读
  • 寄托热选